整体难度分析:2025 AP英语语言写作北美卷
2025年的FRQ部分依然维持三道题的固定结构:Question 1:Synthesis Essay Question 2:Rhetorical Analysis Essay Question 3:Argumentative Essay
整体结构和难度与以往保持一致,三道题分别考察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文本分析能力与逻辑论证能力,形成完整的语言能力评估体系。考生不仅需要展示清晰、有力的表达能力,更需体现批判性思维与文化敏感度。
Set 1题目分析
Q1
Set1的Synthesis聚焦空间碎片(space debris)治理问题。六篇提供材料涵盖了新闻报道、图表数据、科技评论、法律评析与国际组织意见,全面呈现了太空垃圾的成因、危害、技术难点与法律真空。考生需从至少三篇材料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构建一个有逻辑、有立场的分析框架,回答“国家与航天机构应优先考虑哪些因素”。
这一题目延续了AP Lang Synthesis Essay写作近年聚焦公共议题与政策挑战的命题倾向。如2022年的图书馆资源公平性、2023年的人工智能应用争议,均在考察学生如何平衡科技进步与人类责任。本题不仅要求文本整合与价值判断,更考察考生在复杂多维议题中建立优先级与提出解决路径的能力。
Q2:
Q2的文章选自David Treuer纪实作品《Rez Life》的开篇段落,呈现了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的空间感知与文化意义。Treuer通过juxtaposition、imagery,allusion等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关于“原住民既是美国边缘群体,也是国家建构中不可忽视力量”的论述。David Treuer 作为一位美洲原住民作家和学者,写作这段文字的目的在于纠正公众对印第安人及保留地的刻板印象,强调原住民对美国国家建构与文化的重要贡献,同时呼吁读者正视原住民在现代社会中仍被边缘化的现状。
该题目延续了近年来AP Lang修辞分析对少数族群发声、文化身份表达的关注。这类文本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修辞策略,更要理解文本的文化语境与身份表达——也就是分析rhetorical situation,这一点对应评分标准中的sophistication。
Rhetorical Situation--SOA分析:
Speaker:
DavidTreuer,本人是 Ojibwe(奥吉布瓦)族群成员,拥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保留地成长的“insider”,另一方面是接受高等教育、拥有作家身份的“outsider”。这使他的声音既具权威性,又有批判性视角。
Occasion:
本文节选自其2012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Rez Life》的开篇。此书出版背景是原住民文化在美国社会中持续被边缘化之时,作者希望借助个人回忆与历史叙述,建构出一种原住民视角下的美国故事。
Audience:
主要为美国主流社会中的普通读者(尤其是白人中产阶级)以及政策制定者、学界与青年群体。文中对印第安保留地“陌生而熟悉”的描写、语气转换及历史普及,明显面向对印第安人了解不深但愿意倾听的人群。
Q3:
题目中,Naomi Osaka 提出:“最大的教训是活在当下,享受过程。”Osaka 作为一位在公众视野下成长的年轻女性运动员,她的这番话反映出当代青少年在追求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心理压力、失衡生活与情绪倦怠等问题。因此,题目引发的不仅是写作思辨,更是一种价值探索。在过去数年中,Argument Essay题目频繁关注个人成长、自我认知、社会节奏等议题,体现出College Board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人生取向和社会价值的关注。
题干明确指出考生需“argue your position on the extent to which Osaka’s claim is valid”,这意味着学生可以采取Support / Challenge / Qualify三种立场进行论证。
Thesis示范:
Support:
Embracingthe present moment, as Naomi Osaka suggests, is a powerful and necessary mindset in today’s fast-paced world, as it fosters emotional well-being, reduces anxiety, and allows individuals to fully appreciate the journey of personal growth.
Challenge:
Whilethe idea of living in the moment may offer short-term comfort, an overemphasis on the present can hinder long-term planning, dilut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ultimately obstruct meaningful progress.
Qualify:
Whilethe idea of living in the moment may offer short-term comfort, an overemphasis on the present can hinder long-term planning, dilut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and ultimately obstruct meaningful progress.
Set 2题目分析
Q1
近年来,Synthesis题目越来越倾向于探讨科技如何塑造社会生活,如AI对教育的影响、社交平台对人际关系的改变等。今年的题目聚焦于数字地图应用对交通的影响,既有正面效应,也有带来社会困扰的风险。学生需在六个提供的来源中选择至少三篇,分析地图应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和影响,并阐述自己的立场。考生需要从不同来源(如新闻报道、学术研究、图表等)中提炼关键信息,形成有效的论证框架。题目中涉及了技术、社会和经济多个角度(如Source A和Source F讨论了GPS对交通的负面影响,Source B则提到了Volunteered Geographic Information的积极用途)。
Q2
RaquelVasquez Gilliland的《Go Outside, Sink Your Feet Into the Dirt and Engage With the World》这篇文章,讲述了她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强调与自然接触对心理健康、情感连接与文化认同的重要性。这一题目选用了带有情感色彩和文学性的散文,这要求学生不仅识别修辞手段,还需要深入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具体细节和描写创造情感共鸣。散文。文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手法有personal anecdote,imagery,personification,metaphor等。
Rhetorical Situation分析示范:
Speaker:
RaquelVasquez Gilliland 是一位墨西哥裔美国诗人、小说家和画家。她的作品通常涉及神话、民俗、母性和植物等主题。在这篇文章中,她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与自然的关系,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与自然互动的经历。作为一位文化背景深厚的作家,Gilliland的声音不仅充满了个人情感,还承载着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深刻意义。
Occasion:
文章中提到,尽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尤其是在城市中,人们往往会因为忙碌而忽视与自然的连接。她通过讲述个人经历,探讨人类与自然互动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自己的写作唤起人们对自然世界的重视。
背景的社会语境可以理解为:在一个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依赖科技工具,而与自然的直接互动逐渐减少。这种背景使得Gilliland的呼吁变得尤为重要和有意义。
Audience:
文章的目标读者为普遍的社会公众,尤其是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具体而言,Gilliland试图触动那些可能感到孤独、焦虑或与自然失去联系的人群。她的写作意在唤醒都市人对自然的感知,同时也希望她的文章能引起对母性、文化与自然之间深层次联系的反思。她还通过个人化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感受到自然对内心的抚慰作用。
Q3
AmandaGorman在2021年《Time》杂志的采访中提到:“Optimism shouldn’t be seen as opposed to pessimism, but in conversation with it...”。考生需论证这一观点的有效性,探讨乐观与悲观的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个人与社会中共存。近年来的Argument Essay题目趋向于探讨情感态度与理性决策的交织,例如对失败、成功的定义、对未来的规划等。这些议题要求考生在论证时保持辩证思维,同时结合现实情境提出切实可行的论点。
题目依然可以从support/challenge/qualify三个立场出发论证。
Support:
AmandaGorman’s claim that optimism gains its greatest strength when it is hardest to maintain is valid, as history and personal experience show that hope, especially in moments of despair, serves as a transformative force that fuels resilience, action, and progress.
Challenge:
WhileGorman’s idea may appear uplifting, her suggestion that optimism is most powerful when juxtaposed with pessimism undermines the independent value of hope, which should stand on proactive conviction rather than emotional contrast.
Qualify:
WhileGorman’s assertion that optimism gains strength through its tension with pessimism holds true in moments of adversity, an overreliance on this dynamic may obscure the need for balanced emotional reasoning and clear-sighted realism in long-term decision-making.
本文作者
AP备考资料:2025 FRQ真题免费下载领取
TD整理了CB目前在官网最新更新的2025年北美卷的AP FRQ真题免费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TD客服马甲,给马甲发送暗号「2025frq」即可领取~其他科目真题将随官网更新陆续放入分享链接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