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心理学北美卷考情回顾

今年AP心理北美卷的 FRQ 题型与CB官方发布的模考卷和练习题题型一致,文章理解难度较低,题目难度整体偏简单,选用的文章大多为经典实验。能够看出 AP 心理考试的重要改革方向:

今年AP心理新版改革从知识点记忆正式走向研究思维的考查,CB逐渐要求学生具备在真实研究情境中理解心理学概念,运用科学研究方法(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的能力。未来的命题趋势很可能持续加深这一改革,也就意味着会更加提高文章难度,更强调综合阅读文献能力以及研究相关素养。

FRQ的改革对于英语较好的同学来说整体难度降低:即便心理概念掌握不深,也能通过文本定位、逻辑推理等方式拿到基础分甚至中高分。

对于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差的同学难度有所提升:

阅读方面:需要学生有长难句解析能力,理解研究逻辑;
写作方面:虽然心理的写作对语法句法要求并不高,但是需要学生清晰表达出考点内容。

AP整体作答思路

 问题点分析:

👉AAQ题目:

长文章阅读困难,无法准确判断研究方法;操作性定义定位模糊,语言组织困难,即便找到了原文段落,也无法用自己的话清楚表述;无法判断研究结论是否支持假设、脱离题干假设内容、内容判断错误等等。

👉EBQ题目:

比起AAQ,EBQ对英语的语言组织有了更高的要求。EBQ的核心难度往往不在题目本身,而是取决于文章难度。文章更长、干扰信息更多,需要学生掌握长文章快速扫读能力,排除无关干扰段落和变量内容。Bii小问 & Cii小问的解释题也需要学生拥有清晰、有条理地用心理学术语进行书写表达的能力,比起AAQ需要更多的reasoning skills。

 答题要点:

👉AAQ题目:

每一小题必须用完整句子作答。不可以直接写一个单词/一个phrase,如“80% misleading information”。

不可以照抄原文,也不需要“according to”,需自己rephrase原文。

Generalization题目需定位到participants,识别sampling有什么特点,挑一个写就可以了,不需要提results的内容。

👉EBQ题目:

Claim需要围绕Using the sources provided, develop and justify an argument about xxx的内容,不能太偏离主题。

evidence需要清晰的citation,如“according to”/“(Source A)”,并且能够支持claim。

非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的结论不可以用在evidence中

,这点需要认真判断。

Bii和Cii的得分重点在于concept、evidence和claim的联系的解释,光写上concept的名称有可能会丢分。

Set 1题目分析

 AAQ:

👉整体难度评级:★★★☆☆(中等偏下)

这篇文章主要研究了misinformation effect,在特定事件中出现不同程度的错误信息对该事件记忆的影响。

👉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 探讨不同数量的误导信息对事件记忆的影响

自变量(IV):
1.Misleading information amount:分为三组——低(20%误导信息)、中(50%误导信息)、高(80%误导信息)。
2.研究中除了misinformation,还测量了被试认为这些Misleading information的可信度  (e.g., “How good was the quality of the summary?” and “How familiar with the video was the participant who wrote this summary?”)

因变量(DV):
1.记忆准确性:通过选择题中Correct、Misled、Incorrect答案的百分比。

👉研究结论:Misleading information amount直接影响记忆准确性。

对于可信度方面的结果表示,接受更多misleading information的被试更可能表示不信任misleading information的内容。对Misleading information amount持怀疑态度的人,在记忆测试中正确率更高。

 答题思路:

1.Identify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e study 研究方法题

本篇是比较明显的experiment,在method中控制了变量(所有人都观看相同的一段 6.5 分钟的模拟犯罪无声视频), 研究人员通过操纵自变量观察误导信息对记忆的影响。

2.State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high misinformation in the study. 操作性定义题

定位在High misinformation condition: 32 of 40 sentences (80% misleading information),The misleading information changed details about items seen in the video. 具体可以再包含与视频中实际细节矛盾的误导信息的例子

3.Describe what the mean indicates for the percentage of correct responses between the high misinformation group and the low misinformation group. 统计分析题

定位到表格中Mean Percentages of Correct Responses for high misinformation group and the low misinformation group, 高误导组的平均正确率为63%,低误导组为74%,表明高误导组的正确回忆正确率比低误导组低。

4.Identify at least one ethical guideline applied by the researchers. 伦理准则

定位在After providing consent,可以指出inform consent。

5.Expla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search findings may or may not be generalizable using specific and relevant evidence from the study. 普遍性

定位到Participants,普遍性可以指出大学学生、69%女性、年龄范围(18-39岁)、race/ethnicity等等特点均可作为这道题目的局限性以及普遍性解释。

6.Explain how at least one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pports or refutes the misinformation effect.

研究结论支持错误信息效应。本题目需对比高误导组的mislead答案比例与低误导组mislead答案比例,(30%高于19%),表明更多误导信息导致更多错误记忆。

 EBQ:

👉整体难度评级:★★★☆☆(中等偏下)

👉三篇文章内容

🔹Source 1

文章内容: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对任务表现的影响。

自变量(IV):他人在场的类型(Alone condition、Audience condition、Incidental audience condition)。

因变量(DV):完成任务的时长(简单任务:脱/穿自己的鞋;复杂任务:穿/脱实验提供的袜子、鞋、实验服)。

研究结论:

简单任务:他人在场(audience condition)显著提高了完成速度。

复杂任务:他人在场显著延长了完成时间。

Incidental audience与alone condition的难易任务表现都无显著差异。

🔹Source 2

文章内容:他人在场对狒狒操作条件任务的影响。

自变量(IV):其他狒狒是否在场(alone vs. 其他狒狒在场)。
因变量(DV):反应时间。

研究结论:

在冲突任务中,其他狒狒在场的狒狒反应时间显著延迟。

社会等级较高的雄性狒狒在场时,雄性狒狒延迟最明显。

Source 3

文章内容:观察者类型对人类警觉任务表现的影响。

自变量(IV):观察者类型(Evaluative observer condition、Merely present observer condition、Electronic observer condition、No observer present)。

因变量(DV):正确检测目标数字对的数量。

研究结论:

Evaluative observer condition和Electronic observer condition对比no observer condition正确率显著更高。No observer condition与Merely present observer condition的被试在正确检测数字对的数量上并没有显著差异。

👉答题思路:

若claim方向为the presence of others improves performance,可以用Source 1&3的evidence。Bii Cii可以参考的concept:Social facilitation, Hawthorne Effect, Arousal Theory, Motivational Theory等等。

Set2题目分析

 AAQ

👉整体难度评级:★★★★☆(中等)

👉文章内容:

探讨狗对主人与陌生人不同情绪的反应差异,重点分析狗的“以人为导向行为”(person-oriented behaviors)是否因互动对象和情绪类型而变化。

自变量(IV):
情绪类型和互动对象(the owner cried, the stranger-researcher cried, the owner laughed, and the stranger-researcher laughed)

因变量(DV):
狗的行为(Person-oriented和Non-person-oriented分别都有不同的行为的记录)

👉研究结论:

狗在Crying condition下展现出更多的Person-oriented向行为(the owner cried和 the stranger-researcher cried)。狗对陌生人哭泣的反应也几乎与对主人的反应一样强烈:主人哭的时候,狗有 75% 的时间做出了person-oriented行为;陌生人哭的时候,狗也有 73% 的时间做出同样行为。

在laughing和talking的情境中,狗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

👉答题思路:

1.Identify the research method used in the study. 

本文为Within-Subjects Design experiment,单写experiment也可以。

2.State the operational definition of person-oriented dog behaviors. 

答案定位到原文results中 Person-oriented dog behaviors included looking at a person (either the owner or the stranger-researcher), making contact with a person (touching the person in some way), approaching a person, and vocalizing at a person (barking, whining, etc.).

3.Describe what the mean of the person-oriented behaviors indicates for the laughing trials as compared to the talking trials. 

定位到原文bar graph图表中,talking的mean of person-oriented behaviors大概在0.7,laughing大概在1.4,laughing 的average更大。在laughing和talking的情境中,狗的反应没有显著差异。

4.Identify at least one ethical guideline applied by the researchers. 

原文在method中提到Each dog owner received and signed a consent form。

5.Explai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research findings may or may not be generalizable using specific and relevant evidence from the study.

定位到Participants,这道题用dog breeds作为普遍性/局限性的特点比较好写

6.Explain how at least one of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pports or refutes the idea that dogs’ expressions of the person-oriented behaviors demonstrate stimulus discrimination in operant conditioning.

结果支持狗具备情绪辨别能力,反应强度受情绪类型驱动,但是不区分具体情绪产生的对象(主人 vs. 陌生人)。可以写部分支持刺激辨别,表明狗能辨别情绪类型或者不能辨别产生情绪的对象。

 EBQ

👉三篇文章内容

🔹Source 1 

文章内容:

自变量(IV):被试认为讨论组中有多少人(2人、3人、6人)
因变量(DV):被试离开房间并向实验者报告紧急情况的速度

研究结论:

被试认为在场的旁观者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低。6人组只有31%的被试帮助,3人组帮助率为62%,2人组在场时帮助率为85%。

🔹Source 2

文章内容:

研究人员通过公共监控拍摄的冲突录像,观察和分析了人们是否会采取行动来干预冲突,以及干预的频率和影响因素。(“干预”指其他人在冲突中对攻击者或受害者采取的可能减少冲突的行为)

研究结论:

在90.9%的冲突事件中,至少有一个人进行了干预,平均每个事件有3.76个介入者。不同国家之间介入的可能性没有显著差异。事故现场人数越多,干预的可能性就越大。越多人在场,干预的人更多。 

🔹Source 3

文章内容:

用meta-analysis评估人们更有可能帮助他人的条件。

研究中的关键因素:

紧急情况(Emergency)、是否有施害者(Perpetrator)在场、旁观者之间的熟悉程度、旁观人数(分别考察了1人、2人、3人、4人以及5人及以上)

研究结论:

如果情况紧急或危险,旁观者更可能帮助;如果施害者在场,旁观者更可能帮助;如果旁观者彼此认识(比如朋友),旁观者更可能帮助;多一个人在场会增加帮助的可能性,但是人数进一步增加到三人或更多时,旁观者的帮助会减少。

答题思路:

若claim方向为更少的人在场增加帮助行为, Bii Cii可以参考的concept: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bystander effect, social reciprocity theory,Social Inhibition,Conformity;若相反可以选择Group Cohesion,social responsibility norm等等。

本文作者

TD AP心理学老师

AP备考资料:2025年FRQ真题免费下载领取

TD整理了CB目前在官网最新更新的2025年北美卷的AP FRQ真题免费分享给大家,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扫下方二维码,添加TD客服马甲,给马甲发送暗号「2025frq」即可领取~其他科目真题将随官网更新陆续放入分享链接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