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阅读部分备考
从18分到26分,突破瓶颈靠的是这项能力的提升!
L同学自2024年寒假线下班结课后实考86分,进步23分;2024年4月起在TD进行托福一对一学习,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在2025年3月的考试中总分拿下111分,将阅读成绩从最初的18分提升至26分,成功突破长期困扰的25分瓶颈。
L同学在阅读方面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特点:孩子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较为扎实,能够准确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然而,阅读成绩一直起伏不定,始终难以稳定在高分段,原因在于孩子对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够敏感;再加上思维活跃,容易跳出文章原意,自行“脑补”,这在托福阅读中是常见但致命的问题。
在备考冲刺阶段,针对孩子的逻辑理解能力进行了训练,尤其是段落结构的分析与句间逻辑关系的梳理。通过系统练习,孩子逐渐建立起“读文章抓结构、看逻辑”的意识,也提升了归纳推理的准确度。最终在正式考试中取得了26分的好成绩。希望L同学的提分经历,能够为在阅读中遇到类似困境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问题诊断:
对于基础阶段的学生来说,前期通过大量词汇积累、语法知识学习以及长难句的精细分析,通常能带来一次显著的提分。但当成绩提升到23分左右,很多学生会进入一个“提分瓶颈期”,难以再上一个台阶。在这个阶段,学生常常会面临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1. 段落读完没有留下深刻印象,信息缺乏有效整合;
2. 感觉文章大致能看懂,但得分却不高,理解停留在表面;
3. 复盘时才发现错过了答案句中的关键信息,细节捕捉能力不足
突破方法:
冲刺阶段,重点带着L同学复习了段落结构拆解方法,并再次强调了主动阅读法的重要性。主动阅读不仅有助于理清段落之间的脉络关系,还能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托福常见出题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这一方法特别强调对句内逻辑与句间逻辑的把握,训练的是学生真正的分析能力——不仅仅是“看懂”,而是“看透”。
这套方法不仅提升了她在托福阅读中的表现,也为她今后接触更复杂的英文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理解了段落结构的重要性之后,L同学逐渐从“题海战术”中走出来,不再一味追求做题数量,而是开始放慢速度,深入分析每篇文章中段落的逻辑结构与功能定位。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的做题速度和正确率都有了明显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在阅读过程中不再盲目通读,而是带着目的去阅读,知道哪些部分值得精读、哪些信息是答题的关键。
图 1:课上错题讲解+段落结构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练习后,L同学的主要错题类型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目的题和否定事实信息题这两个题型上。
这两类题型各有难点:
-目的题考查作者提到某一信息的意图,往往与段落主旨或所在层次的分论点密切相关,因此对学生的段落结构层次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否定事实信息题则更侧重对原文的细节判断,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定位能力和对细微差异的敏感度。针对这两个题型,对孩子安排了专项突破训练,帮助L同学在方法上形成了清晰的思路,并通过大量精练提升了应对策略。随着这两个“易错点”被逐步攻克,她的阅读成绩也不再起伏不定,最终稳定在25分以上,为整体托福成绩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 2:课后学生提交的错题分析
回顾L同学的学习历程,她之所以能够实现阅读成绩的显著提升,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1. 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即使题目做对了,她也非常重视答题的精度和课后的深度复盘,始终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2. 理解“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孩子明白,能力的提升不一定会立刻反映在分数上,真正的进步往往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
3. 主动分析并归类错题:会对自己的错误类型进行系统整理,定期回顾复习,确保每一个知识漏洞都能得到弥补。
希望L同学的经验能为同样在托福阅读中遇到瓶颈的同学们带来一些启发与帮助。提分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修正的过程。
托福听力部分备考
宝子们!今天必须给你们分享一个超热血的提分故事 ——L 同学用 1 个月时间,把托福听力从 25 分 “怼” 到 29 分!L同学从24年开始,听力一直在22-25之间徘徊,在24年底和25年初,听力相对比较稳定在25分上下;经过1个月冲刺学习,在3月17号的考试中,听力成绩从25分左右一路涨到29分,成功解锁个人新高度。她是如何突破瓶颈的?又有哪些实用技巧可以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听力问题诊断:做不对
存在问题:
L同学在做题的时候会经常陷入自己个性化的思维定势,无法对应匹配原文和选项的信息,也就是没有办法同义替换,从而选错题目,而并不是没有听到相关信息(这一点在L同学的阅读科目中也会有所体现)。
简单来说,L同学在听到原文中说饕餮经常吃甘蔗这个信息,但在选项中看到的是:一个中国神话中的远古巨兽喜欢吃水果,就没有办法把饕餮和一个中国神话中的远古对应上,甘蔗和水果对应上。反而她会觉得这个选项没有提到原文中的甘蔗和饕餮这两个核心词汇而认为选项错误。
再以托福文章为例,这是一篇考古学的文章,讲了美国俄亥俄州蛇形丘的考古研究存在争议:百年前考古学家因附近发现 Adena 人相关遗迹,认定其为 Adena 人建造;几十年前,现代碳测年显示土样中木炭年代晚于 Adena 时期千年,暗示可能由后期的 Fort ancient 人建造,其社会结构、艺术特征也与蛇形丘更吻合,但仅凭木炭证据无法完全排除 Adena 人建造的可能性,争议尚未终结。
以下是对应主旨题目:
1. What is the lecture mainly about?
A.Animal symbolism used by the Adena and Fort Ancient peoples
B.Theories about the origin of an effigy mound
C.Scientific methods that can be used to date ceramic artifacts
D.Reasons that some Native American peoples-built mounds
这道题正确选项是B。可以看到文章主要讲解的是两个对于蛇形丘起源的理论猜想,L同学能够听懂具体的理论内容,但没有办法把文章中展开的内容总结为“两个理论theories”,从而认为B选项错误,反而选择了C选项,认为这里的“theory理论”是“methods”。由此可见,对于同义替换的积累,并列总结同义替换的类型对于L同学就至关重要了。
当然除了同义替换外,每个题的错题原因各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如何排选结合,灵活做题,从而提升做题正确率也是L同学和其他有相同问题的的同学需要克服,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做不对”这个层面该如何提升。
解决办法:
首先针对于前面提到同义替换这个问题,L我会让L同学去积累同义替换,把每次错误的题没能对应上的同义替换等号去连接起来。比如说刚才我们提到的:一个中国神话中的远古巨兽≈饕餮。一个中国神话中的远古巨兽严格来讲>饕餮。那么,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同义替换的形式。
听力原文的用词,相对而言会更加具体细节。选项的用词就会更加的抽象和概括。那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原文当中我们可能听到的是小明喜欢吃香蕉苹果。那么选项当中他可能就会说小明喜欢吃水果。那么这个水果是概括原文当中的香蕉和苹果的,那他俩就可以同义替换,但相反则不行。
比如说,我们在原文当中听到了小明喜欢吃水果,但是选项给出答案就是小明喜欢吃香蕉,这个信息在听力原文当中其实并没有明确指出,属于过度推断,则无法则同义替换。除了以上这种同义替换的形式以外呢,其他同义替换的形式相对而言就比较简单了,比如说就是一些相同意思的词,像是search for和look for;还有一些短语和短语的同义替换;比较难的是句子和句子之间的一个同义替换。
L同学学习非常刻苦努力,基本上每一次的错题都会按照我的要求和格式去进行错题分析。以下是他其中一篇文章的分析,以供同学们参考:
除了同义替换外,就是根据不同的题型去针对讲解,L同学比较容易出错的第一类题型就是主旨题、推断题、重听题。这三个题型出错的共性就是同义替换无法对应。第二类题型就是细节题,包括多选题。细节题经常出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接下来要讲的听力层面的提升了。
听不懂与记不下
👉(一)单词和句子层面
存在问题:
在部分听力场景涉及的学科词汇方面存在欠缺,并且对一些长难句的理解不够精准透彻。
解决办法:
当前 L同学的词汇储备量已接近 9000 个,接下来只需着重针对听力学科词汇进行查漏补缺即可。这一环节借助 TD 小程序中的听力场景模块,通过听音辨意的方式来检测。
虽然 L同学在长难句理解上问题不算多,但每篇文章还是会有几个句子理解模糊,有时她还觉得自己都懂了。还有部分句子,属于需要听2~3遍才能理解,这种就是属于能听出来,但反应速度较慢。可能是因为单词听音辨意反应速度较慢,也有可能是因为句子结构第一开始没有快速把握住。所以我让 L同学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精听,进一步提升对句子的理解速度和精准程度:
出题句子标亮+听不懂的句子标亮;
分析听不懂原因(语音,单词,句子结构);
看文本跟读1-3遍,然后不看文本听一遍录音后翻译
单句不看文本再听一遍重述(背过)
L同学也非常配合,每周按照要求完成单句的精听,持续了1个月的时间。以下的L同学的精听总结。
👉(二)段落层面
存在问题:
L同学在听力过程中记录的笔记内容繁杂,缺乏清晰的结构与层次,呈现出混乱无序的状态。这致使她在听完一整篇文章后,难以把握文章的整体架构与核心内容。
解决办法:
我引导 L同学学会为文章划分层次,自主提炼段落主旨,摒弃单纯的信息接收模式,积极主动地思考文章的内在结构。如果这篇文章第一次听的时候,感觉只抓住一些零碎的信息,整体结构不清晰,不知道讲了什么,或者错题比较多,我会要求L同学在精听完之后,再次重新听整篇文章,并且重新梳理笔记结构,去提炼最精简的重要信息。以下是L同学在做完题之后第一次和第二次重新梳理的笔记:
可以看到L同学的笔记整体结构非常清晰。一些逻辑关系通过一些符号等体现出来,比如并列逻辑用1和 2来表示。这里同时也非常建议其他同学们能够在精听完后再次梳理笔记时,用1.2倍速重新听整篇文章。同时提高听力反应速度。
在单句理解比较到位的基础上,L同学比较薄弱的是抓取考点。虽然大部分信息能听到,但不太清楚哪些更重要。熟练掌握考点、精准预判出题点,这不仅是当下提分的关键,也是后续学习的重点。
比如说,L同学知道专有名词是考点要记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不足。记笔记时,专有名词最好首字母大写,方便后续查看;而且专有名词在文章里出现频率高,每次都完整拼写会浪费很多记笔记的时间。
另外,专有名词的解释说明部分也很重要,L同学这方面做得还可以,但文章里专有名词多的时候,还是会有点混淆。还有,发音也很关键,专有名词多的时候,清楚每个词的发音才能准确理解文章意思。很多同学容易忽略发音,结果错过重要信息。在笔记策略上,我让 L同学优先保证听力理解,适当减少笔记量,有针对性地记录考点信息。这样一来,她对听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漏听信息和答题失误的情况也少了。
👉(三)文章层面
存在问题:
L同学对于不同学科的常见结构套路不是太了解。
解决办法:
我们着重剖析了不同话题的常见行文套路。像是天文类型的文章常见的展开手法的有理论加证据,还有问题解决类型的结构以及原理解释等。通过熟悉相关天文套路,再听到类似文章的结构就会非常的清晰。而且,每做完一篇文章,我们都把它当成背景知识积累起来。
历经一个月的勤奋学习与刻苦训练,科学系统的特训,L同学完成了从听力25分到29分的提升!你要坚信每一个瓶颈都是突破的起点,用对方法+坚持执行,你也能成为下一个提分榜样!最后,附上一张 L同学分享佳绩的照片,期望这份喜悦能够鼓舞更多同学奋勇前行。
托福口语部分备考
L同学在此次出分实考前有几次考试经验,口语最高有考过26分,其他几次都在23分左右,发挥不算很稳定,经过问题诊断发现独立口语缺少细节展开和相关性,综合口语的时间掌控不太好信息筛选没有主次之分,语音面貌上有卡顿、自我修正和断句的问题。但是同学有一个很大的优点是发音口音很地道,具备高分的潜力。
于是在近两个月的6次课里做了以下方面的优化。
[独立口语] Topic Development
初期L同学整体呈现出来的回答是没有细节的,即使是在举例的过程中也没有描述特定场景、特定空间下发生的事情,常用some/many/different这些泛指的词。但同学又比较习惯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为了掌握举例的精髓,在课上我们经常用生活中的实例对话去慢慢适应一个“具体语言”思维:
比如说对于一个这样的问题: “周末去哪里玩儿了?”
很多同学,包括L同学都会回答:“没有去哪里,就在家待着了。”
当继续追问:“在家做了什么呢?”
他们回答的是:“就...在家待着。”
有没有发现第二个回答和第一个回答是重复的?大多数缺少展开的回答其实就是这种车轱辘话来回说。于是我们在刻意练习修改自己录音的过程中,会格外注意这些重复的语言,并且替换成不一样的词。在思考细节的时候就可以想想what/when/how/where使事例情景化,比如“课上很集中“->“老师每一句讲的都没落下”(怎么个集中)。
L同学另外一个很大的提升是内容的相关性, 此前发挥不稳定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遇到不熟悉的题目容易跑题。
所以在考前,重点复习了这些不熟悉的话题的思路。此外,同学在用例子展开时有时候内容和分论点相关性不大,所以我们做的另一个复盘便是加强例子和立场分论点的相关性。总体的相关性保证了之后,如果答题还剩5-10秒钟时间,我们会采用一个顺句展开的方法:如果例子里的结果说完了可以说说具体后续影响,只要保证一直在开口且给出新的信息就不会在topic development上扣太多分。
[综合口语] Topic Development
一开始我们把每道题按结构分层,作了分段练习。T2和T3有阅读和听力两个材料,而L同学没有严格控制复述阅读材料内容的时间,有时因为语言繁琐会用超过20s的时间在回答reading内容上,导致后面listening缺失重要环节。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简化阅读笔记,从照抄原文到提炼句子主干,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阅读。慢慢的,发现把reading复述时间控制在15s后,整体语速没有那么快了,能有更多时间断句和思考,也减少了卡顿。
T4作为纯听力材料也是可以作分段练习的,教授在抛出主题时会花大量时间,很多同学容易因为听力说的多而记得多,但刨开重复的部分我们只需要记1.主题 2.简短介绍 3.两个点是什么。我会观察L同学在开头动笔的频繁程度来判断是否有多记,并在每次练习完及时指出笔记里可以优化的地方。
其次,每次答题练习后后,我会带着一起梳理原文里的逻辑和信息结构,识别原文里边的重复论证,从而精简笔记内容。因为口语部分的笔记不止是帮助我们理解记忆原文这么简单,而是相当于一个提词器的作用,所以记得精比记得多更重要。把听力材料里的事例拆分成“起因-经过-结果”之后,按点记笔记再按点答,从来不怕规定时间说不完。
[整体] Language Use
L同学的三单和时态并不是很严谨,所以初期发现这些问题都会点出来尝试在下次练习里作修正。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很多同学都有的心态,想回答得完美,所以说错了一定要回去重新改正。
日常交流沟通无妨,但是托福口语答题里修改是大忌, 不仅占用额外时间,还不能覆盖自己已经说错的事实。并且很多时候作得改正不是因为句子本身是错的,而是没有灵活变换词性造句。打个比方,如果“I was not…” 说着说着改成了 “I could not concentrate”,是一个没有必要的改动,本身可以接着往下说一个完整的句子”I was not concentrated.”
另外观察到同学喜欢用that/which连接出非常长的复杂句,尽管语法不一定正确。鉴于有些从句语法比较难,不能保证用正确,我们做了很多简化,把过多从句替换成了用逻辑连接词和代词衔接起来的流畅语句,而准确熟练使用连接词代词,在综合口语回答表现的提升上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同时,语料积累我不会要求同学去记不熟悉的高级词汇,只需是他们熟悉的地道表达,且尽量是具体语言即可。例如如果同学想说的“stay at home(待家里)”会变成“check my phone all day”(玩手机); “study”(学习)会变成“solve math problems”(做数学题)。
[整体] Delivery
L同学的发音是强项,所以把这一点利用好了是最终达到29分的关键。首先进行了几点优化使听感更自然。
发音:尽管同学发音本身比较优秀了,但还是有一些小错误,比如v/w和i/ee的区分,这些会影响AI评分。没有忽视这些小细节,而是不断完善进步,才为后面的高分打下了坚实基础。
断句:同学经常怕答不完所以一句接下一句没有停顿,而真正答不完的原因是因为语言熟练度低造成的卡顿以及语言繁琐。没有断句语速飞快和卡顿共存会影响语速一致,不如把语速降下来,每句话之间保持停顿,这样减少紧张还能有更多的时间组织语言。
语调:语调偏平没有起伏,我们利用综合口语的听力音频材料总结了美式发音里的语调起伏规律,并且在每一次录音作业提交后都会对整体语调进行一个点评复盘。而一个接近native speaker的语调也会帮助同学建立语感,从而减少因为紧张而产生的卡顿和缺少断句。
重音拉长音:参考了综合口语的听力材料,讲话者在强调重点的时候都会放慢速度拉长那个关键词。在断句和语调的基础上,我们模仿这些材料,尝试加了一些拉长强调的节奏变化。掌握了这个小技巧后,同学的后期录音听感直线上升。
最后,口语的提分也离不开一些心理暗示,在同学因为不自信语速偏快没有断句的初期,我会鼓励课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试试用英语做一个口头日记,当作一种脱敏练习。临近考试的两周同学也很积极提交录音接收反馈,并根据反馈优化,最终在口语项取得了29分的高分顺利和托福分手。
本文作者
TD整理了2016-2025年超过515场托福口语/写作真题
以及原创了所有题目的高分示范答案(附音频)
打包免费赠送
请添加TD客服微信并备注「口语写作」即可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