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学姐Catherine~今天要和大家聊一个最近非常热门、也非常严肃的话题:特朗普试图阻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的事件。这不仅是教育政策的变动,更是政治、学术自由与全球化教育理念之间的激烈交锋。如果你正在准备EPQ选题,这个事件也许能为你打开新的思路哦!

(图源:时代周刊官网截图)

一、事件概述:当“哈佛”被点名

2025年5月,美国国土安全部以“安全风险为由撤销哈佛大学国际生签证资质,近七千名国际学生签证受影响。哈佛联合多所名校提起诉讼,指责政策违宪,侵犯学术自由。随后联邦法院紧急叫停政策执行,但事件仍持续发酵,成为“国家安全与教育开放间的政治焦点。

(图源:时代周刊新闻截图)

二、政治干预下的学术自由

在EPQ的研究中,我们经常会讨论“学术自由”的重要性。学术自由不仅是教授和研究人员免受政治压迫的权利,也是大学作为知识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之一。

特朗普政府一贯强调“美国优先”,并对许多高校的不满公开化,例如批评他们的多元包容政策(DEI)、指责校园对保守派声音的不友好。而这次针对哈佛的打压,背后也夹杂着意识形态冲突与选举政治的考量。

这一现象也可以从国际比较的角度进行扩展研究。例如,中国文革时期高等教育遭遇的政治洗礼,或者匈牙利政府打压中欧大学(CEU)导致其迁出布达佩斯,都是政治干预学术自由的真实写照。研究者可以对比不同国家背景下政治权力与高校自治的博弈,提炼出共性模式和制度性防护机制。

(图源:BBC对匈牙利政府打压CEU导致其迁出布达佩斯的案例的新闻截图)

此外,也可以追溯学术自由的发展历史,从牛津、哈佛等传统大学早期的自治斗争谈起,分析现代大学如何从国家控制中争取相对独立的学术空间。这些内容不仅可以丰富EPQ的历史纵深,也能提升论文的思想深度与说服力。

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EPQ角度:在高等教育领域,政治权力如何影响学术独立?有哪些历史或国际案例可以进行比较分析?你甚至可以结合当前事件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当代社会,学术自由是否正在被逐步侵蚀?高校如何应对?

三、国际学生的未来:被牺牲的全球化一代?

对我们这些在海外求学的学生来说,这一事件具有强烈的现实指向。哈佛每年吸引上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他们不仅带来了学术竞争力,也在文化交流、科研协作、经济贡献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若美国开始以国家安全、意识形态防范等名义,系统性限制国际学生的就读与签证权利,不仅将直接影响高校的多元化与国际声誉,也会动摇全球人才自由流动的信心。这一趋势可能引发"去美国化"的反弹效应,促使顶尖国际学生转而选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或亚洲顶尖大学,造成全球学术中心的地理重塑。

与此同时,国际学生高昂的学费及相关支出往往对学校乃至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哈佛为例,其国际学生带动的不仅是教育本身的产业收入,更影响到本地住房、消费、医疗等多个服务链条。若该政策全面推进,势必对大学财政稳定性构成冲击,甚至导致部分专业因生源减少而被迫缩编或取消。

这也给EPQ研究提供了另一个现实切面:从教育经济学人才政策的角度,国际学生对于一国高等教育系统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

 1. 国际学生是否成为“政治博弈”下的无辜牺牲品?
 2. 他们的处境如何映射当代移民政策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
 3. 各国高校如何在保障生源稳定的同时,维护开放与包容的学术环境?

(图源:包图网)

四、媒体舆论与公众态度:谁在掌控叙事?

在此次事件中,社交媒体成为重要的战场。一方面,特朗普在Truth Social上称“哈佛国际生根本不会算2+2”,这种言论引发广泛批评;另一方面,也有保守派媒体支持政府做法,认为“应该优先照顾本国学生”。

(图源:The Daily Beast的新闻报道Trump Justifies Harvard Student Ban: They 'Can't Add 2+2')

不同媒体平台对该事件的报道措辞、立场差异显著。例如,《纽约时报》聚焦于“学术自由受损”与“教育权利平等”议题,而《福克斯新闻》则更强调“国家安全”和“美国纳税人利益”。社交平台上的讨论更呈现两极分化,一边是国际学生及支持者声讨不公,一边是本土主义者呼吁收紧签证。

在EPQ写作中,我们可以从传播学和媒介研究的角度出发,探讨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引导舆论方向中的角色。尤其可以使用"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分析不同媒体如何"设定议题边界",并考察公众在信息接收后态度的变化。

此外,你也可以加入实证元素:比如对比五家主流美媒在该事件中的标题、关键词和引语来源分布;或是对微博、X(原推特)、Reddit等平台的用户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探测不同群体的情绪倾向和价值判断。

(图源:纽约时报报道官网配图)

这一部分也很适合延展出更多研究问题:

 1. 当政权与大学发生冲突时,媒体如何选择“站队”?
 2. 舆论场是否可能反过来影响政策制定?
 3. 新媒体环境是否让边缘声音获得了更多话语权,还是被主流更有效地压制了?

如果你对传播学、政治传播、舆情分析感兴趣,这一部分将成为你的EPQ论文中的亮点章节。

五、可以选的EPQ方向推荐

  🎓选题一:“政治干预下的高校自治:以哈佛国际学生事件为例”

研究重点:政权更替如何影响高校的招生政策与国际合作
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政策比较+媒体舆情分析
研究意义:通过探讨高校如何在政治高压下坚持自治权,有助于理解制度设计与教育自由的张力。

  🌍选题二:“全球化退潮中的高等教育流动性困境”

研究重点:以哈佛事件为切入口,讨论教育全球化遇到的阻力
研究方法:文献回顾+访谈调查+国际案例并列分析(如英国脱欧后的Erasmus断裂)
研究意义:探索全球高校间人才流动趋势的变化,为未来国际教育合作政策提供借鉴。

  📢选题三:“学术自由与国家安全的张力”

研究重点:在国家安全语境下,高校如何保护研究自由和人员自由流动
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哈佛案例+政策文本解读
研究意义:提升对国家安全话语在教育领域使用的批判性理解,辨析其合理边界。

  🔍选题四:“身份政治与高校招生歧视的边界”

研究重点:如何界定合理的招生标准?国际学生是否被制度性歧视?
研究方法:媒体分析+法律案例梳理+社会心理研究
研究意义:帮助厘清政策制定中平权与效率的冲突,也利于引导青年关注少数群体权益。

  🧭选题五:“特朗普时期的教育政策回顾与未来展望”

研究重点:聚焦2016年以来美国高等教育政策的连续性与转折点,尤其是在国际招生、DEI政策等方面的变化
研究方法:政策分析+历史回顾+专家观点汇编
研究意义:构建对教育政策变动的宏观视角,适合跨学科研究者或关注政策变迁的同学。

  🎓选题六:“国际学生身份的不确定性与心理影响:哈佛事件的启示”

研究重点:探讨留学生面对政策波动时的焦虑、归属感受挫与应对机制
研究方法:心理测量+深度访谈+对比研究(如2020年F1签证危机)
研究意义:为国际学生心理支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也回应教育公平话题。

(图源:ChatGPT生成)

六、结语:你如何看待这场风波?

特朗普与哈佛的冲突,不仅是一个政策争议,更是高教制度面临政治挑战的集中体现。无论你准备从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还是教育学角度切入,这一事件都能成为EPQ选题中的一个高质量切口。

学姐也想问问你:如果你就是哈佛的国际学生,面对这样的局势,你会怎么做?你是否认为国家安全与教育自由是可以平衡的?

欢迎留言一起讨论,也可以转发给你的学术搭子参考!我们下次热点推送见啦~

EPQ福利领取方式

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EPQ项目的需求,TD也推出了EPQ项目的课程,想要详细了解EPQ课程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进行咨询哦~

同时,也可以扫码添加小马甲了解 TD「EPQ独立研究项目课题辅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