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阅读常考小说

提起“科学怪人”(Frankenstein),你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一个螺丝钉脑袋、行动僵硬、咿呀作响的绿色大汉?嗯……其实你误会它很久了。

这部小说不是恐怖片,也不是好莱坞怪兽秀的剧本,而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炸弹”:由一个19岁的少女——Mary Shelley,用一纸惊人想象,在1818年震撼欧洲文坛。更重要的是,它至今还活跃在SAT阅读考试中,出题频率极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聊聊: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Shelley本人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还有——SAT到底爱怎么考它?

一、这本作品从何而来?

一个19岁的“哥特女孩”,写出永恒的科学神话

Mary Shelley,全名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 Shelley,是个不折不扣的“文学圈二代”:她爸爸是政治哲学家William Godwin,妈妈是女权主义先驱Mary Wollstonecraft。她从小读书长大,13岁开始写小说,16岁和大文豪Percy Shelley私奔。

写《科学怪人》时,她才19岁。

那是1816年的一个夏天,Shelley和丈夫、拜伦等一群文艺青年聚在瑞士度假。那年天气异常寒冷(被称为“无夏之年”),大家关在屋里无聊到发疯。拜伦突然提议:不如我们每人写个鬼故事?

Mary Shelley想了三天三夜,终于在梦中得到灵感:一个科学家,创造了生命,却拒绝承担责任,最终自取灭亡。

 于是,Frankenstein诞生了。

二、小说的内容

不是“怪物”,是“科学失败的人类悲剧”

小说的主角其实不是那个“怪物”,而是他的创造者:Victor Frankenstein,一个充满雄心的瑞士少年。为了追求生命的奥秘,他在大学实验室拼命研究,最终制造出了一个“活人”。

 问题是——他一看到自己创造出的“生物”,立刻吓坏了,转头就跑,还拒绝承认这个“孩子”的存在。于是这个怪物,在没有父爱、没有陪伴、没有归属感的情况下,被人类社会逼成了一个真正的“复仇者”。

接下来的剧情,你可以理解成19世纪版本的“科技伦理剧”:Victor越不负责任,怪物就越痛苦,越反社会。他杀了Victor的弟弟、朋友、甚至未婚妻。而Victor呢?依旧死不悔改,只想着“毁掉这个我不想要的产物”。

最后,Victor在追杀怪物的过程中死去。怪物看到他死去后居然哭了——他表达了悔恨、孤独、内疚,说自己也将自我毁灭。悲剧收场。到了小说的结尾,很多读者都会感受到Victor和怪物身上有太多值得探讨的矛盾与复杂性:是受害者,还是加害者?是复仇者,还是弃儿?是科学的失败产物,还是比人类更有情感的“人”?

三、SAT为何偏爱Frankenstein?

SAT喜欢考的Frankenstein片段,常常不是那些怪物追人、血腥复仇的情节。出题人真正钟情的,是Victor Frankenstein在叙述中对科学、自然、责任与人性的深度反思——尤其是那些他在事后回看自己“科学狂热期”的段落,充满了哲学意味和内心挣扎,正好拿来考察学生的理解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比如在一个SAT常考的片段中,Victor谈起自己年少时初涉自然科学的心态。他一边被宇宙万物的奥秘所吸引,一边又对人类知识的局限感到不甘。他写道:“即便是最博学的哲学家,也只能‘部分揭开大自然的面纱’,自然真正的面貌仍旧是‘奇迹与谜团’。” 而他自己,则“凝视着那一道道阻碍人类接近自然真相的壁垒”,并“轻率而无知地感到愤懑”。注意他用的词:citadel(堡垒)!这不是一个中性的科学观察者口吻,而是一个“攻城略地”的征服者姿态。

SAT考试中所节选的原文:

The untaught peasant beheld the elements around him and was acquainted with their practical uses. The most learned philosopher knew little more. He had partially unveiled the face of Nature, but her immortal lineaments were still a wonder and a mystery. He might dissect, anatomize, and give names; but, not to speak of a final cause, causes in their secondary and tertiary grades were utterly unknown to him. I had gazed upon the fortifications and impediments that seemed to keep human beings from entering the citadel of nature, and rashly and ignorantly I had repined.

对Victor来说,科学不只是研究,更像是一场冒险、一场战斗。他把自然比作有意设置障碍、守护秘密的敌人,而他,就是那个要冲破这些防线、揭示终极真理的“挑战者”。这也恰恰埋下了他悲剧的伏笔:他的求知欲并不纯粹,而是带着野心和傲慢,是对自然秩序的挑衅。

而这也引出了这本小说最核心的主旨之一:知识越多,越危险?整部Frankenstein其实就是一则关于“危险的知识”(Dangerous Knowledge)的寓言:Victor疯狂追求生命的秘密,结果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一生。而书中另一位人物Walton也在北极航行中追逐科学梦想,但他最终选择“刹车”,放弃了这场极端探索。Mary Shelley用这两个角色告诉我们:知识可以照亮世界,也可能灼伤一切。

总结

所以说,Frankenstein不是简单的怪物故事,而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面对知识、责任与自我边界的深刻寓言。而Mary Shelley——这个19岁就写出世纪经典的天才少女,也远不是“文学圈二代”这么简单。她用这本小说提出了一个至今仍在被科技界、伦理学界反复追问的问题:当我们拥有力量时,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理性与责任心,去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或许,这正是SAT至今还在一遍遍考这本书的原因。

写到这里,不如我们也来反问自己一句——你渴望成为Victor那样的“突破者”,还是愿意做Walton那样的“止步者”?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读完Frankenstein的感受,或者你在做SAT题时遇到过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学片段!

机考SAT阅读备考资料免费领取

TD SAT教研组已经为了大家准备了阅读经典300篇机经合集,资料名称【机考SAT阅读经典300篇】,为2023-2024年实考阅读真题中的高难度题目精选中文版。同学可以扫码下方二维码,发送暗号「SAT阅读经典300篇」免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