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在托福备考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听力听懂了细节,但忽略了段落的逻辑主旨,笔记也未能捕捉考点关系(因果、转折等);写作则是内容重复、审题易疏漏其他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A同学是如何在TD克服这些问题,突破瓶颈的吧!
托福听力提分历程
A同学英语基础很不错,一直有在坚持背托福词汇,在备考前期也一直坚持在做精听和听音辨义练习。在几个月的巩固后,A同学基本上能达到讲座篇章任挑一句原速听能秒反应(精听的检验标准~)的能力。
虽然进步显著,但A同学陷入了更摸不着头脑的谜团中:句子都能听懂,为什么我还做不对题呢?没错,他几次模考的听力成绩都在20、21分之间徘徊,仿佛卡在一个瓶颈之中。
但A同学尝试了老师给到这几个方法,在不到一个的集中备考后的考试中听力狂涨7分!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不妨继续往下看。
托福提高练习的复盘质量
相信不少同学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精听“轰炸”之后,就只在意刷过的题目的正确率。而对于错题,大多数情况是看了答案后能想通的话,便不再继续钻研做错的原因。A同学也不例外,用这样的题海战术刷了不少题目后他才发现:几周前一篇讲座错2道题,现在仍然会错2道,遇到较难的学科甚至有倒退的情况。显而易见,这样的刷题而不复盘的方法是徒劳的。
在和老师分析了一套模考的错题后,A同学恍然大悟——自己错的基本都是细节题,而主旨题,重听题的正确率都很不错。细节题失分的理由无非就两种:
1. 没有听懂段落的主旨。
方法:首先需要向前寻找该段的分层标志。讲座的信息总是以块状的形式呈现,所以如果能够锁定这一段开头的“主旨句”的话,对于一块信息的听取便有了方向。
我们拿TPO33L1这篇考古学假说类讲座为例,第四题:
Why does the professor talk about the accuracy of the proportions of the Great Pyramid?
A) To provide background on the principles of microgravimetry
B) To discount the possibility that a ramp once spiraled around outside of the pyramid
C) To explain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 models of the pyramid
D) To emphasize the difficulty of building a ramp with the correct slope
题干中有提到talk about,看起来像是一道举例的细节题,但我们 其实不能从前后的信息发现这个例子想要论证的特点或信息。再结合这一段最初提出的第三个假说So why not wrap the ramp around the Pyramid? (同样也是本段的分层标志——新假说)把坡道绕在金字塔之外,我们就明白了提到”比例“是证明这个假说行不通,而4个选项中只有B选项和围绕的坡道有关,可以轻松选出~
2. 对于细节考点及其听取重点判断不准确。
方法:同样是这篇讲座的第二题: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or, what is the main argument against the theory that the stone blocks of the Great Pyramid were lifted into place with cranes?
A) Wooden cranes would have been too weak to lift the blocks.
B)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ncient Egyptians ever using cranes.
C) The use of cranes would have resulted in imprecise dimensions.
D) There would not have been enough room for a platform for the cranes.
A同学读到题时第一个想法是:这应该是一道转折的细节题吧!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判断的呢?
其实不然,这个地方挖的坑应该在题干的against这个词上,其实是需要找到反对“用起重机抬石头”这一假说的原因,我们应该识别到的是一个因果考点。这一考点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原因和导致的结果,而结果我们已经知晓,便是这一假说站不住脚,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回到听力材料:Well, as you get toward the top of the Pyramid, there’s really no place for a crane to stand. The stone blocks are too narrow to provide a base. 我们不难发现证明这一假说行不通的关键词是no place以及too narrow,所以对应的该是D选项中not have been enough room空间不够这一同义转述的理由。
附上A同学在复盘中整理的这篇讲座的结构和考点对应(蓝色数字是对应的题目),大家可以参考复盘整理的笔记形式:
托福备考做笔记更需突出考点意识
A同学的做题习惯是要么不做笔记,要么听到什么就写下什么。两种方法在做题时都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在几次模考的试炼之后,A同学感受到做笔记是有必要的,但仍然不清楚该记哪些信息,以及用什么方式来记录。
老师现在就要讲到一个检验同学们笔记是否有效的核心标准——能够在笔记中找到所有细节题的出题点。诚然主旨题和重听题更多会考察我们对全篇核心内容以及特定语气方向的考察,但剩余的4道细节题则是我们笔记发挥作用的主战场。
根据“凸显出题点”这一标准来反推,我们的笔记要记录下并列(可用+表示)、对比(可用VS表示)、因果(可用➡️表示)、转折(可用X表示)以及举例(可用eg.表示)这些逻辑细节的听取重点。
A同学在一篇讲座真题的笔记中能找到第2-4题对应的信息,不出意料A同学做对的也是这3道题目,而第5题的逻辑没标注清楚所以导致选项分析错误。
这就得感叹,清楚、有考点意识的笔记真的能救命!
辅佐基本功的巩固,进步突飞猛进!
考前也是补充难度较高、量较大的学科词汇的好时机。A同学利用了短时记忆的优势,在考前大量地输入讲座中较生僻的天文、地质和艺术史的学科词汇。这些词汇不要求准确掌握拼写、释义,而是对大致概念以及学科背景知识有基本的了解,这在考试中遇到这些学科时给我们注入定心丸、临“危”不惧。
在A同学坚持改进笔记方法、提高练习质量并且补充学科知识了一段时间后,在实考中取得了超乎预期的好成绩——听力27分,比上次考试整整上涨7分之多!如果同学你也不想浪费自己不错的英语基础,那事不宜迟,开始认真面对每一篇讲座练习吧!
托福写作提分历程
在首次课时,我发现A同学对题目和答题方法已经比较熟悉(很多长期备考的同学都能掌握文章结构和写作方法),问题可能出在审题和内容表达上。通过深入交流,我们发现A同学在审题时容易忽略教授问题旁的两位同学观点——而托福写作恰恰要求考生提出与这两位同学不同的见解。因此,我们在课上重点强化了审题训练,并强调避免内容重复的重要性。
除了审题习惯,首次课还发现A同学的文章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部分句子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内容相似。
首次课时A同学文章批改-重复内容较多
在后续两节课中,我们通过高效训练帮助A同学提升审题速度和内容质量:
计时2分钟快速审题训练,刻意练习关注两位同学观点。经过几次练习后,A同学的审题习惯明显改善;
针对内容表达,我们采用"不走回头路"的写作策略:写完前句后立即延伸后续结果,并要求每写一个句子都要判断其与前后的逻辑关系。
初期A同学对这种练习方式不太适应,但在第二、三节课通过拆分句子专项训练后,文章中的重复内容显著减少。
第三节课时A同学的作文练习-文章的细节更多,同时减少了重复表达
经过三节课的系统训练,A同学的作文分数从19分提升到了24分。这一进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首先,在学术讨论写作部分,A同学的文章细节变得更加丰富,逻辑更加清晰,有效避免了重复表达的问题;其次,听力能力的提升也帮助A同学在综合写作中捕捉并记录更多关键细节,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对于有类似困惑的长期备考同学,建议从审题习惯入手,同时加强听力训练,双管齐下,相信大家都能取得理想的分数提升!
本文作者
TD整理了2016-2025年超过534场托福口语/写作真题
以及原创了所有题目的高分示范答案(附音频)
打包免费赠送
请添加TD客服微信并备注「口语写作」即可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