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呀,我是你们的 Catherine 学姐,今天和大家分享 EPQ 调研的实战经验。从选题到报告呈现,本文将从数据收集、样本设计、时间管理、方法分析、资源协调和心理调适六个方面,提供最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帮助大家高效完成项目。
一、数据收集
学姐建议大家建立一套多源获取体系,避免仅依赖单一搜索引擎造成信息浅层化。首先,应当以关键词为核心,分别在CNKI、Google Scholar、ProQuest、行业协会官网与高校图书馆等渠道进行一次性检索,并将检索式、结果数和命中率记录在Excel表格中,便于后续优化。
(图源:CNKI官网截图)
所有下载的PDF文献和笔记都应存入云端笔记工具(如Evernote),并针对每篇文献分别打上“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关键证据”“待深挖”四类标签,再撰写两百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记录主要结论、研究设计和数据来源,为后续写作与引用做好充分准备。
(图源:Evernote官网)
二、样本设计
学姐建议大家在真正大规模发放前,先对问卷做一次小范围预调研──先找 8–12 位与你研究主题最相关的同学(或朋友)来试填一次,记下来他们在哪道题卡壳、哪个选项不够清晰,以及整个过程用了多长时间。根据这些反馈,把一些容易混淆的多选题改成“单选+其他(请说明)”,力争让所有人 6–8 分钟内能填完。
在问卷正式上线时,应先绘制自己的“样本肖像”──把大家的性别、年龄段、职业和所在地区分成几块,然后按照它们在真实人群里的比例来决定每块要回收多少份问卷。线上可以把链接发到班级微信群、朋友圈或邮件列表,也可以用学校小程序推送,让更多不同背景的同学看到;线下则把二维码印在小卡片上,放在图书馆入口、社团活动现场或讲座场地,让大家扫一扫就能填。
(图源:问卷星官网截图)
为了提高回收率和数据质量,学姐建议在问卷开头嵌入一段 20–30 秒的短视频,用轻松的语气介绍调研的目的、怎么保护大家隐私。问卷发布后,48 小时内给还没填的同学发一次“温馨小提醒”,文字要简短有诚意。第一轮结束后,马上对照“样本肖像”看哪些组别还不够,就专门往那些组里再发一次,直到性别、年龄、职业、地区的差距都在 5% 以内。
通过这种“先试填→分层设计→多渠道投放→视频引导→阶段提醒”的组合,通常 7–10 天就能收到 150–200 份高质量问卷,为后续的统计和深入访谈打好基础。
三、时间管理
学姐建议同学们在项目启动当天,先在 Excel 新建一张表格,分别创建“阶段名称”“开始日期”“结束日期”“预计进度 (%)”“实际进度 (%)”“风险等级(高/中/低)”“缓冲天数”七列。将文献综述、课题设计、问卷执行、访谈安排、数据处理、结果讨论、报告撰写等七个关键环节逐行列出,并依据毕业/提交截止日反推每个阶段的具体起止时间;在“预计进度”栏填写该阶段结束时应达到的完成百分比,“风险等级”注明可能存在的阻碍(如访谈推迟、数据延迟),“缓冲天数”预留 3–5 天弹性,以便快速调整日程。
每周一上午,打开 Notion,创建以“第 X 周 EPQ 计划”为标题的页面,分为四个模块:
①已完成任务回顾,将上周甘特图实际进度与预计进度差异可视化;
②本周重点目标,例如“完成 15 篇文献笔记”、“联系 8 位访谈对象确认时间”、“完成报告第三章初稿”;
③潜在风险与应对方案,针对每个目标列出可能遇到的难点及替代方案;
④资源需求清单,列出尚需导师反馈、同伴协助或外部数据支持的事项。为每条任务都添加截止日期,并在页面底部添加日历链接或提醒,以确保重要节点不会遗漏。
(图源:Notion官网)
每天早上起床后花 5–10 分钟,在笔记本或手机备忘录里列出当天最重要的 3–5 项任务(比如“阅读两篇文献”“处理 100 条问卷数据”“完成方法论框架”),同时给每项任务预估一个大致时段。到了晚上,留出 10分钟在同一页面做“复盘”:分别记录当天完成了哪些任务、哪些任务未完成并说明原因,还可以简单写下遇到的难点和明天的改进方向。这样不仅能帮助大家清晰把控每天的进度,也不会因为过于苛求自己而丧失动力;普通同学只要坚持“早列清单、晚做回顾”,就能稳步推进 EPQ 项目。
(图源:学姐以前的to do list截图)
为了防止关键任务受阻导致空档,学姐建议提前准备一个“小任务池”,将翻译文献摘要、完善研究框架、制作结果展示 PPT 框架、整理访谈纪要等较为零散却同样重要的工作列入其中。一旦访谈对象临时取消或数据处理出现故障,立即从“小任务池”中选取合适任务填补时间,保证每天至少完成一项实质性输出。
四、方法与分析
学姐建议大家把调研分成两部分:先用问卷收集“量”,再用访谈挖掘“质”,操作起来也不难:
问卷部分
同学们可以用问卷星、Google 表单等免费工具,把调查题放进去,收集到至少100份左右。拿到数据后,用表单自带的“统计”功能,或者直接导出到 Excel,算出每个问题的平均值或选项比例,然后画几个简单的图表(柱状图、饼图、散点图),直观看出哪些因素最受关注、哪些群体差异最大。这样就能用数字告诉大家,研究对象普遍有什么看法。
(图源:问卷星官网截图)
访谈部分
在问卷基础上,再找 5–8 位典型同学(比如男/女生各几位、不同年级或专业的同学)做半结构式访谈。提前准备几个开放性问题,让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想法。访谈时录音,回去后用文字摘录出关键句子,每个受访者提炼出 3–5 条要点。可以在 Word 或 Notion 里给这些要点打标签,按“动机”“困惑”“建议”这些主题分类。
结果结合
最后,把问卷里的数字结果和访谈里同学们的原话对照起来:比如“72% 的同学觉得信息来源不够清晰”,马上引用一段访谈原文(“有位同学说……我也感觉有些题目读起来不太顺”),让报告既有数据支撑,也有真实声音。这样的“数字+故事”结构,会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信服你的结论。
(图源:问卷星官网截图)
五、资源协调
学姐建议同学们与导师、合作方和团队成员保持高效的闭环沟通。可每两周与导师约定一次线上汇报,并在会前48小时将包含进度摘要、待解决问题清单和下阶段计划的PPT及相关附件发给导师;会议结束后应在24小时内整理“会议纪要”并征求导师确认,确保讨论内容及建议被准确记录。对外合作申请时,学姐建议提供正式的合作申请函,详细说明研究目的、预期成果及数据使用范围,并附上项目伦理审批材料和数据匿名化承诺。
团队协作方面,同学们应提前签署“分工与责任清单”,明确访谈组织者、数据录入员和文献综述负责人,并在每周团队例会上,通过共享在线表格汇报进度和问题,及时协商调整,确保所有成员对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有清晰共识。
团队分工与责任清单模板:
六、心理调适
EPQ 做起来很辛苦,经常会让学习和心情都跟着紧绷。学姐给大家几个简单可行的放松方法:每天抽 10 分钟做深呼吸,或者用 Headspace 这种 App 跟着录音放松,也或者可以跟着keep做做简单的运动;下午起来活动 5–10 分钟,伸个懒腰或简单走走,让大脑换换状态;
“公园20分钟”对大家来说也是不错的选择;晚上睡前花 5 分钟回忆一下今天做得比较棒的事情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既给自己一点成就感,也为明天定个小目标。至于追求完美的同学,最好先交一版“能用就行”的初稿,别纠结小细节,再根据老师和同学的反馈重点修正。这样既能保持身心轻松,也能让 EPQ 进度稳步向前。
(图源:headspace官网截图)
结语
EPQ调研既是一场科研能力的锤炼,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旅程。学姐建议同学们按照学姐前文中给出的步骤,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合理计划并及时调整,来高效地完成 EPQ 调研。最后祝大家都可以顺利取得优异的成绩~
EPQ备考资料免费下载领取
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EPQ项目的需求,TD也推出了EPQ项目的课程,想要详细了解EPQ课程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进行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