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Q热点推送

一、引言:一只蛋挞,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最近,一款在社交平台上大火的“玉米蛋挞”因为售价高达48元而引发热议。有网友扒出它的原材料成本大约只有5到6元,顿时让不少人惊呼:“也太贵了吧!”一个看起来挺普通的小点心,怎么就能卖出“天价”?

玉米蛋挞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天价蛋挞”并不是孤立个案,而是消费社会、符号经济、注意力市场等多种机制叠加作用下的产物。接下来,这篇文章会从几个经济学角度来拆解这个现象,并在文章最后分享一些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EPQ研究方向。

二、消费者剩余异化:从“理性人”到“被感知的生活人”

传统微观经济学中的“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与实际支付价格之间的差额,反映出消费者获得的净效用。然而,在现实中,尤其是在社交平台主导的消费情境下,消费者的支付行为越来越少地由真实效用驱动,更多由“仪式感”“社交价值”“视觉刺激”所主导。

在“天价玉米蛋挞”中,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味道、营养或饱腹感,而是以下几点:

1. 可拍照打卡(社交展示价值)
2. 新奇设计感(差异化体验)
3. 网红同款/小众猎奇(身份归属)

这类心理动因导致的支付意愿超越商品本身价值,形成一种“虚拟消费者剩余”,使价格不再体现真实使用价值,而是附着在商品背后的“叙事”。

这与行为经济学中的“锚定效应”“从众心理”“心理账户”等理论高度吻合:

人们不是理性人在做选择,而是被“别人会怎么评价我”驱动。

三、定价机制偏离:符号价值如何撬动价格体系?

经济学原理认为,在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中,价格应与边际成本接近。但“玉米蛋挞”的实际售价远高于成本,说明其价格不再由供求决定,而是被品牌故事与社交构建赋能。

这种溢价结构背后隐藏着“商品符号化”的过程,即:

1. 企业通过设计语言、社交传播、KOL种草等手段,将产品“意义”外延化;
2. 消费者则为这些符号价值买单,而非商品本体;
3. 产品的稀缺性、品牌调性、视觉新奇性,成为定价的核心变量。

从此意义上说,现代定价机制已经从“成本+利润”模式,进化为了一种“意义定价”。

四、平台经济的供需扭曲:如何重构资源配置?

传统市场中,供给行为依赖真实需求。但在以社交平台为主导的信息环境中,“流量先于产品”的逻辑反客为主,形成爆款—跟风—饱和—淘汰”的供应周期。

这意味着:

1. 产品是否被生产、被炒热,不取决于是否有长期需求,而取决于能否短期占据注意力;
2. 市场逻辑从“消费者主导”转向“平台主导”,企业依据算法热点而非真实痛点开发产品;
3. 供需错配结构会导致资源的短期集中性配置并形成审美疲劳、价格泡沫和产品失真。

五、价格失真与市场信息失灵:我们还能相信价格吗?

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价格不仅是交易的结果,更是市场信息的载体。它传递着商品的稀缺性、质量水平、供需关系等重要信息,成为协调资源配置、引导生产与消费决策的核心机制。

然而,玉米蛋挞等“流量消费品”的流行却为这一经典命题带来了质疑:当价格不再反映成本,也无法对应使用价值,价格的信号功能还能成立吗?

1. 正常情况下,价格上升意味着稀缺性增加或需求增加;
2. 但在“玉米蛋挞”这种网红商品中,价格升高可能只是由于“流量驱动”;
3. 消费者面对不透明成本、模糊产地、不一致口碑时,只能依赖“种草内容”“包装精美”来判断。

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无从判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即:那些把成本用在包装、营销上的商家比真实用心做好产品的商家更能获得消费者青睐。

六、农业价值链的失衡:流量背后,谁是受益者?

在这场围绕“玉米蛋挞”的流量狂欢中,我们看到的是产品被品牌赋予了文化意义、被平台包装为消费趋势,最终以远高于成本的价格出售。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这场盛宴的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那些提供最基础原材料的玉米种植户,几乎没有分享到任何红利。虽然玉米是主材料之一,但产品本身的高价部分,几乎完全被下游的品牌商、内容平台与零售渠道所吸收。

这暴露出中国农业结构中的一个核心矛盾:

农业价值链的断裂与失衡。

在当前的农业生产体系中,初级生产者位于链条最底端,面对的是真实土地与天气的不确定性,而非资本与流量的回报机制。在整个产业链条中:

1. 农民缺乏品牌意识与市场直达渠道;
2. 传统农业与数字消费社会之间的信息鸿沟日益扩大;
3. 议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下游加工、流通和零售商手中。

若不通过农业品牌化、农产品溯源平台、农业金融支持等手段提升上游参与度,“农业+消费”之间的价值鸿沟将持续扩大,农业升级只会沦为空谈。

七、结语:玉米蛋挞不是孤例,而是一个隐喻

从一个“48元玉米蛋挞”的荒诞价格中,我们看到了现代市场多个经济结构的漏洞:

价格机制的失灵、消费者理性的模糊、平台经济对供需的扭曲、以及农业价值链的失衡。

因此,玉米蛋挞不是个案,而是一个关于现代市场如何运作的深层隐喻。它提醒我们:如果价格不能再反映真实的价值,如果品牌可以无限虚构意义、无限延伸溢价边界,如果流量可以操控人的注意力、压缩消费者判断空间,如果农民始终被排除在市场链条的利益分配之外——那么我们所依赖的市场机制也将失去它作为资源配置工具的基础合理性。

经济学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价格如何形成,更重要的是追问:谁在创造价值?谁在享受价值?谁又被排除在价值之外?这三个问题,构成了当代市场社会最关键的价值考问。

而玉米蛋挞,正是这场提问的起点。

八、基于本事件的EPQ选题推荐

以下是围绕该事件延伸出的 5个EPQ选题方向,给大家提供参考。

🎯 选题1:“符号价值”与“消费溢价”:以网红食品为例的价格机制研究

1. 研究背景: 产品价格越来越由品牌与社交意义决定,脱离边际成本;
2. 研究问题: 网红食品中的符号价值如何影响定价?消费者是为“商品”还是为“意义”买单?
3. 方法建议:

● 文献综述
● 消费者问卷:比较对不同包装的价格接受度
● 案例分析:玉米蛋挞、椰子冻、脏脏茶等网红食品

🎯 选题2:价格还是故事?“网红经济”中的市场信号失真问题研究

1. 研究背景: 价格应作为市场资源配置的信号,但在网红商品中频繁失真;
2. 研究问题: 当前网红商品价格是否仍具备有效市场指引作用?
3. 方法建议:

● 案例对比:网红食品与传统品牌食品在价格与质量、满意度的对应关系

● 访谈+焦点小组:消费者对“高价是否等于高质量”的判断变化

🎯 选题3:“注意力即资本”:流量经济视角下的产品生命周期与供应链响应分析

1. 研究背景: 平台热度重构产品生产节奏,形成“短生命周期”爆款;
2. 研究问题: 流量导向的爆款如何改变传统供需节奏?是否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3. 方法建议:

● 数据分析:平台爆款频率/产品生命周期变化趋势
● 企业访谈或模拟实验:如何依据平台流量优化供应结构

🎯 选题4:“天价玉米蛋挞”背后的农业价值链失衡问题探析

1. 研究背景: 农产品溢价多集中在下游品牌商,农户收益微薄;
2. 研究问题: 网红农产品产业链中,价值如何分配?能否建立更公平的收益体系?
3. 方法建议:

● 供应链成本结构分析(农户→工厂→品牌→零售)
● 对比国内外农产品品牌化路径(如日本产地认定制度)

🎯 选题5:“社交货币”与“身份标签”:Z世代消费行为中的经济逻辑变化

研究背景: 年轻人越来越为“氛围感”“社交认同”消费;
研究问题: 新一代消费者如何构建消费价值?是否弱化了理性判断?
方法建议:

● 问卷调查+社交媒体行为分析

EPQ备考资料免费领取方式

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EPQ项目的需求,TD也推出了EPQ项目的课程,想要详细了解EPQ课程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进行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