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IB比高考简单?”真的是这样吗??

“高考太卷了,我们考虑转IB,孩子轻松些还能出国。”

“IB不是刷题,课少、考试也分散,负担小多了吧?”

在越来越多家庭规划孩子教育路径时,“IB=轻松;高考=地狱难度”的印象正在悄悄流行。甚至不少中介在宣传IB课程时也会含蓄传达这样一种愿景:“不必经受高考千军万马之苦,也能进世界一流大学。”

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亲身经历过IB,或者深入了解过它的课程体系、学术要求和思维训练模式,可能会想说一句——“IB真的不轻松,是一种更持久、更复杂的难。

(图片选自IBO)

二.结构对比:难易之争,其实是“评价标准”的不同

🔍高考的“难”,体现在信息密度高、标准答案清晰、时间压缩残酷。

🧠 IB的“难”,则是任务碎片化+思维挑战+非标准化。

🎖️例子:小明 vs. Alice

小林是一位准备高考的中国学生。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11点回到家,日常是“语数外”刷题、理综套卷训练。学校老师讲授的是统一教材,重点是应试技巧和答题模板。对小林来说,升学的全部希望几乎都压在6月那三天的高考上,考的越高,申请到的大学越好。

而Alice 是一位就读IB课程的学生,她在暑假期间,每天会花时间撰写拓展论文(EE),研究医学器械;每周会去社区担任志愿者,为CAS项目记录反思日志。她的大学申请不仅看分数,还包括她的研究能力、表达力和社会参与,成绩并不能保证她能够到排名高的大学读书。

所以,这不是“哪个更轻松”,而是你面对什么样的挑战?你适合什么样的节奏?

三.不同的“苦”

很多人对IB的最大误解是:“不刷题=轻松”。实际上,IB的“难”,是以高频输出的方式呈现的,接下来让小编给大家细化一下IB的“苦”:

✅ EE(拓展论文)

一篇4000字的英文学术论文,必须独立选题、调研、写作,配合导师指导,规范引用(APA/MLA),内容要有学术深度。对于从未写过英文论文的学生,难度堪比大学本科期末paper。

✅ TOK(认识论课程)

探讨“我们如何知道我们知道”,从哲学、语言、信仰角度审视知识本身。最终产出包括演讲(TOK Exhibition)和论文(TOK Essay),需结合现实情境进行抽象思辨。

✅ IA(内部评估任务)

每门学科都有IA任务,如物理实验报告、数学探索文章、历史小论文等,形式不一。要求过程完整、图表清晰、逻辑严密,几乎每一个都像“小论文”。

✅ CAS(创造、行动与服务)

要完成150小时的课外活动,包含艺术创作、运动参与与社区服务,并在平台上记录过程与反思。是一种极具挑战的“自我管理任务”。

这意味着:IB考生全年几乎处于“多线程工作”状态,压力虽非集中,却长线拉满。不像高考只看

“最后一枪”,IB的每次考试都像把高考的压力分解开来,每次的考好考砸不会直接“击毁”大学申请或是让小伙伴们“直通”顶尖大学,但是正是无数个考试汇集成了predicted grade(申请大学考官看到的成绩)。

当然,IB也有“大考”,但是如果predicted grade不够高,在大考前大学就拒了你,无论后来大考考的怎么好,也无济于事。

(图片选自IB World Schools Yearbook)

相比之下,高考体系下,学生需要面对的是高强度、统一标准的考核,尤其是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对逻辑推理、记忆容量与应试技巧要求极高。高考是爆发力的考验,一场考试决定命运。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近乎“军工标准”的训练任务,需要极强的执行力与重复练习能力。而这也造成了“高三刷题”这个独有景象:压缩时间 + 极限刷题 + 模拟题泛滥 + 心理疲劳积压。它是一种“高密度压缩型难”。

(图片选自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四.两种“难”的背后,是两种育人逻辑

如果你习惯了明确的“题—型—解”模式,高考更适合你;

如果你喜欢开放的思维探索与创造表达,IB或许是你的舞台。

🎯小编整理了三个问题,帮助决定小伙伴们更适合哪种体系:

1. 你更享受哪种学习方式?

A. 我喜欢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通过大量练习掌握解题套路

👉更适合高考:重题型训练,强调高效应试和精准得分

B. 我喜欢开放性问题,喜欢思考“为什么”和“还有没有别的可能”

👉更适合IB:注重探究与论证,强调批判性思维与表达能力

2. 你对“考试”有什么看法?

A. 希望次考定成败,用最短时间拼出最好成绩

👉更适合高考:一次闭卷定输赢,快节奏、集中化评估

B. 希望通过项目、论文、展示等多种形式展现我的实力

👉更适合IB:重过程评价,有拓展论文(EE)、课程评估(IA)、口试和展示

3. 你更看重哪种能力的发展?

A. 应试能力、稳定发挥、执行力强
👉更适合高考:训练专注,抗压性强,分数导向

B. 沟通表达、自我管理、多领域融合
👉更适合IB:跨学科思维、时间规划与自我驱动更为关键

✅总结

如果你在三题中选择了更多A选项,你可能更适应高考的节奏与评估方式;

如果你选择了更多B选项,IB的探究式、多元化教育模式或许更适合你。

五. 小小案例

🎖️案例1:击剑奥运冠军 Vivian — IB+剑道双线成长

Vivian Kong(江旻憓),香港女子重剑选手,在2024年巴黎奥运夺得女子重剑金牌,成为香港历史上重要奥运冠军之一她在香港Sha Tin College完成IB文凭,并以优异成绩41/45分录取斯坦福大学。

🎖️案例2:全国田径赛场上的青年短跑名将刘霞军

2025年,全国田径赛场上的青年短跑名将刘霞军在备战期前同时冲击高考,被媒体称为“田径+高考双线战士”。她每天在上午或下午坚持训练 2小时,高强度体能与速度练习交替进行。剩余时间则全部投入文化课复习,包括晚自习和周末全日封闭学习。这种“体教融合”的模式,除非全身投入,否则无法维持成绩与竞技双优。

(图片选自LinkedIn)

无论是IB还是高考,双线成长都不是不可能,但背后需要的是完全不同的能力结构与成长逻辑。IB强调的是自我驱动、时间管理与批判性思维,适合喜欢探索、表达、主动规划的人。

而高考则强调抗压能力、执行力与稳定性,更适合目标明确、能沉下心专注的人。一条路不比另一条更轻松,真正决定成败的,是你是否选择了契合自己节奏与性格的那条路,并能持续投入、全力以赴。

总结

选择IB或高考,不是“轻松”与“辛苦”的区别,而是“方向”与“路径”的抉择

IB不是取代高考的“水课捷径”,高考也不必然是压垮学生的“唯一路径”。

它们是两种世界观、学习观、人才观的体现。最终的选择,应该基于个人的兴趣、能力、目标与家庭资源,而不是“哪个更容易”。

📍高考教会我们专注与坚持;
📍 IB训练我们思辨与连接。

只有对体系有足够理解,你才会走得更稳,也更不焦虑。

无论你选IB,还是走高考,真正的难题不是“背了多少题”,而是——

你能不能在压力中坚持?能不能从混乱中提炼?能不能在系统中保持创造?

这才是IB和高考背后共同的教育终极命题。

TD福利 & 领取方式

为了帮助广大的IBer充分学习与备考,TD为大家准备了IB备考资料合集,想要获得相关备考资料的同学,可以添加下方小马甲微信并回复关键词【IB】即可加入IB备考资料交流群,与各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共同进步,并领取所需科目的备考干货资料~

IB备考资料合集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