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level学习阶段,EPQ(Extended Project Qualification)是很多学校鼓励学生参与的一项独立研究项目。它不仅能锻炼资料搜集、逻辑表达和时间管理能力,也常常被大学招生官视为衡量学生学术潜力的重要参考。但说实话,面对一个跨度长达五个月、任务繁杂、过程全靠自我驱动的项目,很多同学一开始都会有点发怵。
其实,做EPQ并不一定非要等到最后才开始疯狂赶工。如果能在前期就理清思路、安排好时间节奏,整个过程完全可以有条不紊地推进。
这篇文章,我们以小A同学的实际经历为例,带大家拆解一条EPQ时间线——从选题、调研、研究设计,到数据收集、论文写作和最终展示,看看她是怎么在20周内,一步步完成这项属于自己的研究的。
小A的EPQ选题是:
“快时尚对环境的影响是否被低估了?——以中国电商平台为例”
这个选题结合了她对时尚消费的兴趣和对环保议题的关注,既贴近现实生活,也具备明确的研究方向。选题涵盖了环境科学、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行为等交叉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深度和数据支撑空间。
整体时间线安排(20周分阶段推进)
小A采用了五个阶段的整体规划模式:
在正式启动EPQ项目之前,小A根据项目整体时长,将整段研究过程细分为五个阶段,覆盖了20周的时间。这样的阶段式规划不仅让任务变得清晰可控,也帮助她更好地安排每一周的学习节奏。
第一阶段(第1-3周),她将重点放在选题确定和背景调研上。这一阶段的目标是明确研究方向,围绕兴趣领域进行文献初查,并最终凝练出一个可行且有学术价值的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第4-5周),进入研究设计阶段。她开始制定研究方法、设计问卷内容,并建立起整套项目的推进计划。与此同时,她还通过制作甘特图和设定周任务清单,为后续执行做好了铺垫。
第三阶段(第6-9周),主要任务是数据收集与观察。这期间,小A发布问卷、观察平台案例、整理回收数据,逐步积累支撑分析的材料。这个阶段的工作看似重复琐碎,但对研究的完整性至关重要。
第四阶段(第10-15周),进入项目的核心环节——数据分析与报告撰写。她一边处理和可视化收集到的数据,一边撰写论文正文,包括引言、文献综述、方法、结果与讨论等部分,确保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RhNcyh92BjarU1RZ6
第五阶段(第16-20周),是最终的打磨与展示准备。她根据导师反馈对报告进行润色修改,同时准备答辩所需的PPT、演讲稿,并进行模拟练习,以确保展示当天的内容流畅、结构清晰。
第一阶段:从兴趣到问题聚焦(第1-3周)
小A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刷到的B站环保视频,讲述快时尚行业的污染问题。出于好奇,她开始阅读中英文新闻、学术文章,并在Google Scholar和百度学术上搜索相关研究。
她初步阅读了12篇左右论文,列出关键词如:
“carbon footprint”“textilepollution”“greenwashing”等。
同时尝试提出一个可研究的问题。
在导师的建议下,她明确了研究对象(中国电商平台)、核心概念(快时尚)、时间范围(2024年以来)和研究视角(环境影响是否被忽视)。最终,研究问题正式确定。
第二阶段:研究设计与计划制定(第4-5周)
进入第二阶段,小A开始制定具体的研究策略:
研究方法:
采用“混合研究法”,结合文献综述、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
问卷设计:
设计了12道题,聚焦于年轻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与环保意识。
案例选择:
选取了Shein、淘宝女装专区与拼多多热销店铺,观察其环保政策与生产方式。
时间管理工具:
用Notion管理文献阅读与任务清单;
Excel制作了项目甘特图;
Google Calendar设置每阶段的提醒。
第三阶段:数据收集与案例观察(第6-9周)
小A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数据收集,共回收有效样本183份。问卷数据显示:
超过75%的受访者每月服装消费超过3次;
仅22%的受访者意识到服装行业的高碳排放问题。
她还系统观察了3个平台店铺的商品上新频率、环保标签使用情况和原材料说明。其中仅有不足20%的商品页面提及任何“可持续”内容。
所有数据被汇总到Excel表格中,并制作了基础柱状图、饼图,用于后续分析引用。
第四阶段:分析与写作(第10-15周)
在写作阶段,小A采用五部分结构撰写报告:
👉1. 引言:从快时尚定义出发,提出研究背景与问题。
👉2. 综述:回顾国内外对服装行业环境影响的研究,指出中国电商平台缺乏深入关注。
👉3. 研究方法:详细说明数据来源、问卷设计与案例选择标准。
👉4. 结果与讨论:
数据分析显示消费频率与环保意识负相关;
案例分析显示平台对环保信息披露不足;
从理论层面结合“绿色消费悖论”进行解释。
👉5. 结论与反思:认为快时尚的环境影响在中国语境下仍被显著低估,提出增加消费者教育与平台政策披露的建议。
第五阶段:修改润色与展示准备(第16-20周)
写作完成后,小A统一引用格式,结合导师反馈进行了三轮修改:
● 明确每一张图表的数据来源;
● 补充理论支持段落;
● 将主观用语改为中性、客观表述。
她的展示PPT精简至9页,重点突出数据图表与研究结论。
时间管理工具详解:她是如何做到“每周不掉链”的?
小A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狂热者J人”,她也会拖延、走神,但她之所以能顺利完成EPQ,主要靠的是“时间管理工具”和“自我提醒”。
以下是她实际使用并强烈推荐的几款时间管理工具:
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7mUt7BLDxP1rz63L8
✅ Notion:多功能研究管理平台
用途:
● 建立EPQ专属页面:包含研究问题、阶段任务、参考文献区、草稿内容
● 文献笔记模板:每篇文献记录摘要、关键词、可引用观点
● 日程安排视图:每周目标任务可视化展示
优势:
● 所有内容都集中管理,随时可改
● 可以嵌入待办清单、阅读记录、甘特图小组件
● 多端同步(手机+电脑)
✅ Excel甘特图:全局把控的“任务雷达”
用途:
● 制作整套EPQ进度甘特图,包括每阶段开始时间、预期完成时间
● 标记颜色区分:用不同的颜色标记未开始、进行中、和完成
● 每周更新一次进度条,视觉化掌握整体节奏
小技巧:
● 每阶段不要列太多任务,每项最多4-6条
● 加一列“预计所需时间”,方便后续调整
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3yVrWV44eknLaBrdA
✅ Google Calendar:任务提醒 + 实时同步
用途:
● 设置各阶段Deadline(如:报告初稿完成、问卷回收截止、答辩准备)
● 每周设固定时间段为“EPQ专属学习时段”(如周三下午4-6点)
● 提前24小时设置提醒,防止遗忘
搭配建议:
● 与Notion互补:Notion管内容,Calendar管时间
● 日历颜色区分不同阶段任务,更清晰
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DNhFL4xeUDf6Pyh3A
✅ Forest专注 App:克服分心、保障深度写作
用途:
● 每次设定25分钟专注时间,自动种树
● EPQ写作、数据处理、读文献都可使用
● 每天完成4次专注(约2小时)即可维持进度
为什么推荐:
● 具备游戏化激励机制(小树成林),极大缓解注意力分散问
● 支持和朋友同步“组队种树”,互相监督
来源:https://images.app.goo.gl/BjAP3F9hiJVhBg1t7
🧩 时间管理小经验:小A的“三步循环法”
1. “计划”:每周日晚上,设10分钟规划下周EPQ目标
如:完成文献综述段落、发出最后一批问卷
2. “过程”:每天/每周固定EPQ专注时段
使用Forest,结合Notion里的“今日待办”
3. “每周回顾”:周末复盘甘特图,看本周完成情况
如果有拖延任务,重新调整下一周节奏
总结
从一件快时尚衣服引发的疑问,到一篇篇环保文献的阅读,再到实地调研、整理问卷数据、做图表分析、最后站上答辩展示,小A花了二十周,完整走完了一次学术探索的全过程。
看似是在写一篇论文,其实这一路,她真正锻炼的是如何规划时间、如何整理想法、如何一步步把一个“想做的事情”变成可以落地的成果。
所以,EPQ的重点从来不只是选题选得多“高大上”,而是你能不能坚持按部就班地推进,有条不紊地完成每一个阶段的目标。
对正在准备EPQ的同学来说,或许真正值得借鉴的,是小A那份“每周都知道自己在干嘛”的节奏感和执行力。
EPQ备考资料免费下载领取
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EPQ项目的需求,TD也推出了EPQ项目的课程,想要详细了解EPQ课程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进行咨询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