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问鼎全球动画电影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爆款现象级作品。哪吒,这一源自中华古代神话的经典角色,经过现代国漫的重新塑造,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文化张力。这不仅是票房的胜利,更是国产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国漫正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叙事,连接传统与现代,讲述属于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故事。

当“边缘少年”的形象成为主流叙事,哪吒的反叛精神也成为年轻一代自我表达的重要符号。2025年的哪吒,不再是单纯的神话人物,而是文化认同与价值观碰撞中的新图腾。

与此同时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国漫爆款的情绪密码如何解读?“边缘少年”叙事能否持续打动观众?国产动画IP又该如何突破“模板化”困境,实现长久发展?如果你对这些问题也有探究欲,欢迎加入TD逐录的CTB研究课题:

从哪吒到敖丙 —— 当“边缘少年”成为新叙事中心,解码国漫爆款的情绪密码与IP未来何在?

CTB课题概况

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横空出世,刷新中国动画电影票房纪录,狂揽超50亿元。时隔五年,其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再次引爆银幕,截至2025年6月,累计票房已突破154.5亿元人民币,登顶中国影史票房冠军,并以21.5亿美元跻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第一。一个“被命运诅咒”的神话角色,竟在社交媒体和银幕上引发跨代际的情感共振——“我命由我不由天”一度成为年轻人自我认同的宣言口号,哪吒本人也从传统神童化身“国漫反英雄”新图腾。紧随其后,敖丙这一“温顺完美却悲剧收场”的角色,又精准承接另一类青少年心理投射。从哪吒到敖丙,国产动画正在将“边缘少年”推上叙事中心,这种趋势背后,是共鸣的胜利,还是叙事的单一?

我们邀请你成为“国漫叙事观察者”,回溯哪吒这一爆款角色的构建过程,挖掘其成功背后情绪表达、叙事转型与社会语境的交互密码。从“魔童”到“顶流”,哪吒的形象与价值观如何精准击中新时代青少年的身份焦虑与抗压心理?影片如何借由“命运”“抗争”“误解”与“自我救赎”的结构,构建一种高共鸣的“情绪产品”?而敖丙这一“优等生反派”又如何承担了另一种社会投射——被期待、被顺从、最终被牺牲?

你是否也注意到,这种成功并非孤例,而是一套更广泛的国漫策略:将“反英雄”“边缘少年”“误解与自证”的叙事路径,嫁接在传统文化语境中进行情绪再包装,以满足当下观众对“突破束缚”“自我定义”的心理需求。这种模式成功地将“哪吒”转化为一个可以社交传播、情绪认同、符号延展的超级IP。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当所有神话角色都被重新编排为“被压抑但天赋异禀”的逆天少年,当“燃点”成为商业策划的标准模块,这样的共鸣会不会迅速耗尽?哪吒的成功,究竟是文化原创力的胜利,还是国漫在迎合算法与市场的情绪合成品?我们是否正在进入一个“情绪模板化”的爆款逻辑,角色在成功之后,难以延续真实成长,反而变成“IP工具人”?

本研究将综合传播心理学、角色叙事理论与文化消费行为学,通过影片文本分析、观众数据调查、跨IP比较(如《姜子牙》《白蛇》《深海》等)与产业结构梳理,系统探讨哪吒成功的底层逻辑。项目还将追踪“哪吒IP”的产业延展路径,结合日本与好莱坞的动画IP成长机制,分析国产动画IP在角色成长性、宇宙构建与商业开发上的短板与突破口。

下面,小编将通过本篇文章,带大家一同探讨哪吒成功的底层逻辑,解码国漫爆款的情绪密码与IP未来。

国漫崛起与“边缘少年”叙事的兴起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双重驱动下,国漫正从小众文化走向主流视野,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从《大闹天宫》的世界惊艳,到当代作品的海外热议,国漫不仅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展现了强大的产业生命力。

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 50.35 亿票房登顶中国动画电影史,豆瓣评分 8.4,成功打破“低幼化”刻板印象。影片以反英雄的哪吒形象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台词,引发了年轻人对自我价值与命运抗争的共鸣。2025 年,《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 154.5 亿元,跻身全球动画电影票房首位,其成功不仅重塑了传统文化表达,也映照了当代社会青年在困境中的反抗与追寻。与之并行的,还有“温顺却悲剧”的敖丙形象,映射了另一类被期待、被顺从却内心压抑的青少年群体。

以哪吒和敖丙为代表的“边缘少年”,正逐渐成为国漫叙事的核心焦点。这一叙事模式不仅在商业层面引发热潮,更在文化层面折射出现代社会对青年成长、身份认同和价值观碰撞的深刻关注。从《姜子牙》中迷茫挣扎的英雄形象,到《白蛇传说》中突破传统束缚的爱情故事,再到《深海》中孤独自救的参宿,这些角色在对命运、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多维度探讨中,展现出国漫不断丰富的叙事维度与情感深度。

此外,国漫的“边缘少年”叙事还体现出对社会多元价值的包容与反思,它打破了单一的英雄主义叙事,赋予角色更多复杂的人性特质和内心冲突,反映出新时代青年群体面对社会压力、自我挣扎与理想追求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叙事不仅增强了观众的代入感,也为国产动画IP的持续创新与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根基。

基于以上背景,本课题将围绕“国漫中的边缘少年叙事”展开,深入探讨这一叙事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情绪密码及其对国产动画IP未来发展的启示。

“ 哪吒 ” 成功的原因分析

1.角色塑造的创新与共鸣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为了迎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在叙事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颠覆性转变。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优秀国产动画电影的问世,对传统叙事题材、主题、角色、时空、镜头语言等的现代化改编与大胆设定,拉近了与现代观众的距离,逐渐走进了观众的内心世界。

在传统神话中,哪吒是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的神童英雄,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却对这一经典形象进行了颠覆性重构。影片将哪吒设定为“魔丸转世”,天生自带叛逆基因与身份焦虑——他顶着烟熏妆般的黑眼圈,咧嘴坏笑时露出两颗小虎牙,日常最爱用混天绫搅得陈塘关鸡飞狗跳,却在无人处偷偷藏起渴望被接纳的柔软。这种“反英雄”式的不完美设定,彻底打破了传统英雄“高大全”的刻板印象,让角色瞬间从神话殿堂走入现实生活。

现实中,年轻人常因学业压力、职场竞争或家庭期待陷入自我怀疑,哪吒“生而为魔”却不甘被命运定义的挣扎,恰好成为当代人内心困境的镜像投射。当村民们举着棍棒将他逼入角落,当师父太乙真人用符咒限制他的自由,当父母为保护他隐瞒真相,这些场景精准复刻了年轻人在成长中遭遇的误解、束缚与孤独。尤其是哪吒独自坐在海边踢石子时的落寞,或是对着天空大喊“我不是妖怪”的嘶吼,将渴望被认可却屡遭排斥的委屈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无数观众在影院中看到了曾经或当下的自己,这种跨越屏幕的情感共振,正是角色塑造最成功的密码。

2.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的创造性转化

《哪吒之魔童闹海》这一影片不仅在国际上达到了一流水准,同时为文化传承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国际传播开辟了全新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根基,承载着千年智慧与价值追求,为文化创作提供不竭源泉。在动画电影领域,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成为作品打动观众的关键。《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便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

影片以经典神话为蓝本,保留了“灵珠魔丸”“莲花化身”等核心文化符号,这些熟悉元素让观众产生天然亲近感。但它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进行创造性转化:将传统故事中“孝道冲突”重构为“逆天改命”的成长叙事,让古老神话与当代青年的自我觉醒形成共鸣。

视觉上,水墨风格的场景渲染、传统服饰纹样的细节还原,尽显东方美学韵味;配乐中,唢呐的激昂、大鼓的厚重,强化了情感张力,为观众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这些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完美融合,既彰显了文化底蕴,又契合当代审美。观众在奇幻故事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情感共鸣中增强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表达,为哪吒注入了灵魂,使其成为现象级文化爆款。 

3.文化主体性与叙事创新

文化主体性是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的核心体现,然而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文化主体性叙事常面临符号僵化、叙事单一、技术依附等困境,导致文化表达难以回应现代议题。《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正源于对这些困境的突破,通过文化主体性激活与叙事现代性转化的双重发力,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深度融合。

影片首先以文化主体性重构打破困局:它跳出传统神话符号“博物馆化”的桎梏,对“灵珠魔丸”“哪吒闹海”等文化基因进行跨语境转译,让古老符号与当代生活产生联结。同时,影片以传统哲学中的“命运观”为内核,与年轻人追求自我、反抗束缚的时代精神对话,既守住文化根脉,又赋予其新的解释力。技术层面,本土动画工业的自主突破,让水墨风格、神话场景等文化元素得以生动呈现,摆脱了对外部技术的依附。

叙事的现代性转化更成为共鸣关键:主创将传统故事的“孝道冲突”创造性转化为“逆天改命”的奋斗主题。哪吒对命运的抗争,不再是单纯的叛逆,而是当代青年追求自由、挑战权威的精神写照。“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呐喊跨越银幕,成为年轻人自我激励的宣言,在社交媒体引发现象级传播,让古老神话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正是哪吒成功的核心密码。 

国漫叙事套路突围与 IP 长效发展路径

1. 打破叙事模板,拓展情感深度。

当前“边缘少年逆天改命”的套路化叙事已显疲态,若持续复制,必然引发观众审美疲劳。

要突破这一困境,需从“单一燃点”转向“多元情感表达”:在保留成长内核的基础上,增加角色成长的复杂性,如融入对“平凡价值”的探讨、对“和解与接纳”的诠释,而非仅聚焦“对抗与胜利”。同时,拓展叙事主题的广度,从神话改编延伸至现实关怀、科幻想象等多元领域,让国漫叙事既能扎根文化土壤,又能回应时代的多元情绪需求,避免陷入“千篇一律的反抗”困局。 

2.平衡原创与市场,激活文化生命力。

国漫IP的长远发展,需在文化原创力与市场需求间找到平衡点。

一方面,要拒绝“情绪合成品”式的短视创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未被充分诠释的精神内核,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哲学思想,通过现代视角赋予其新解读,而非简单套用符号;另一方面,需理性看待市场反馈,将观众需求作为创作参考而非唯一标准,在商业性中注入思想深度,让作品既能引发共鸣,又能传递持久的文化价值,避免沦为算法与流量的附庸。

3. 聚焦角色成长,构建IP宇宙生态。

避免“IP工具人”困境的核心,在于让角色拥有真实的成长弧度与持续的生命力。

热门IP需摆脱“成功即固化”的模式,通过续作或衍生内容展现角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蜕变,如哪吒从“反抗命运”到“承担责任”的成长深化。同时,搭建逻辑自洽的IP宇宙,让角色间形成有机联动,而非孤立的“爆款堆砌”,参考成熟IP的“角色群像成长”模式,让IP在延续中不断产生新的故事张力与情感联结。

4.强化技术赋能,夯实工业化根基。

IP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成熟的工业体系支撑。需在技术自主创新上持续发力,将粒子水墨、3D渲染等技术优势转化为叙事服务的能力,而非单纯的视觉炫技。

同时,建立标准化的IP开发流程,从角色设定、世界观构建到衍生内容规划形成完整链条,既保障创作质量的稳定性,又为跨媒介开发(如剧集、游戏、文创)预留空间,让IP从“银幕爆款”成长为兼具文化影响力与商业价值的长效品牌。

参考文献

[1]刘亚明,吴科旭.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传统文化创新表达[J].文化学刊,2025,(07):44-47.
[2]刘衍峰. 中华文化主体性叙事机制创新与实践理路——基于《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案例分析[J].统一战线学研究,2025,9(02):122-134.DOI:10.13946/j.cnki.jcqis.2025.02.011.
[3]周星,吴英华.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创造性分析——神话祛魅、叙事反叛与文化寓言[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41(03):29-36.
[4]郭军良. 对外传播视域下中华文化价值观叙事的原义表达与文化调适——基于国漫叙事逻辑[J].大众文艺,2024,(07):202-204.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4.07.067.
[5]孔繁溪. 新世纪国产动画电影的现代化叙事策略[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1,2(05):115-116.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21.05.031.

写在最后

以上便是对「从哪吒到教丙:当“边缘少年”成为新叙事中心,解码国漫爆款的情绪密码与IP未来何在」课题的基本情况介绍,如果看到这里的你也对于该课题感兴趣,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马甲,了解课题更详细的信息。

小编也为大家整理了CTB相关资料,包括赛事官方指南、往届优秀论文等,以期帮助各位初步接触CTB的小伙伴了解该赛事。同样,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马甲,回复暗号【CTB】即可🆓领取!

TD开设有相关的【CTB全球青年研究创新论坛课题辅导】,点击下方阅读原文链接即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