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Q热点推送

一、引言:当“0元奶茶”再度来袭,背后的经济学思考

入夏以来,蜜雪冰城、喜茶、奈雪的茶、茶百道等品牌在美团、饿了么两大平台上几乎同步开启“0元首杯”“买一送二”“满减神券”等多轮补贴大战。仅在7月10日—7月17日这七天里,平台订单量暴增,门店外排起了数十米长龙,朋友圈和短视频里“秒杀”“截单”“退款”刷屏不断。

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一个省钱的好机会;对品牌而言,这是一次声量与流量的争夺;而对学者来说,这场大战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产业博弈与平台经济实验:究竟奶茶商战如何影响价格形成机制?头部品牌和中小玩家如何在高补贴环境下生存?平台又如何在补贴与佣金之间实现利益平衡?今天这篇文章将带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并给出推荐的相关EPQ研究方向。

二、市场背景:茶饮业的线上+线下“双螺旋”式进化

👉线上外卖:流量入口的永恒之争

茶饮品牌与外卖平台的合作,从最初的补贴入驻、联合营销,到如今的“0元”大战,无非是为了争夺那一波波短暂而爆发的流量红利。外卖成为新的“第一入口”,消费者不出门就能尝到各色新品,门店的外卖销量往往可以超过堂食销量。平台则通过不断给商家发放“流量券”“满减券”,在消费者和骑手之间形成闭环:骑手送达越快、越多,平台的活跃度就越高;消费者对“秒到奶茶”的体验越满意,就越可能在平台上留存。

👉线下体验:IP联名与打卡文化

然而,奶茶行业的魅力不仅在于“方便快捷”,更在于“社交属性”。快闪店、艺术家联名、限定款手摇饮、主题市集……门店一旦打出“网红”标签,就能在短时间吸引大量排队。即使已经吃过“线上大餐”,消费者也会为了拍照打卡、社交分享而去实体店消费。

👉疫情后习惯:从“极度谨慎”到“随时下单”

疫情之下,外卖一度成为安全首选,消费者习惯了在家中、办公室随时叫杯奶茶。即便现在线下消费恢复,这部分线上黏性并未消退。平台和商家也在不断优化数字化运营——从扫码下单到智能推荐,再到精细化推送——让每一次补贴都能触达到最精准的用户。这种常态化的线上消费习惯,为“0元”价格战提供了肥沃土壤。

三、价格战博弈:从伯特兰模型到重复博弈的真实演绎

👉经典伯特兰:同质化产品的价格厮杀

在同质化程度极高、消费者易于横向比较的外卖市场,任何一家率先降价,都会被对手迅速效仿,直到价格逼近边际成本。伯特兰模型告诉我们,最终的均衡价格将等于边际成本,品牌之间几乎没有任何“谈判余地”。这就是为什么,“0元首杯”一经推出,其他品牌往往在数小时内跟进,一轮补贴大战接着一轮。

👉重复博弈:高峰期与低谷期的策略差异

可现实比模型更复杂——头部品牌会把补贴限定在中午11:30–13:30、晚上18:00–20:00两个高峰时段,而在平峰期回归常规定价;中小玩家则因资金压力难以持续跟补,往往在第二或第三轮就被动退出。这种在“高峰期激进、平时保守”的差异化补贴策略,即是重复博弈中用以缓解长线亏损的常见手段。

👉纳什均衡与混合策略:补贴与保价的平衡艺术

当所有参与者都意识到,无底线的价格战最终没有赢家,就会寻求一种混合策略:在限定时段深度补贴,以抓取最大流量;在大多数时刻保持较高毛利,以保证现金流平衡。平台也会以流量位、广告位等资源作为“奖励”或“惩罚”,让各方在“补贴—回报”之间进行多次反复试探,逐步走向一种临时但并不完全透明的均衡状态。

四、成本与利润:补贴深处的“隐形裂缝”

👉边际成本之下:浮出水面的直观开支

每一杯外卖奶茶的直接成本大约在8–12元之间,包括原料(茶叶、奶制品、糖浆等)、人工与包装、人力分摊的运营成本,以及平台佣金与配送补贴。看似合理,但一旦单杯补贴接近或超出这个区间,亏损就会被无限放大。

👉固定与沉没成本:水面之下的长线压力

更危险的是那部分看不见的成本:门店租金、设备折旧、员工培训、市场营销和品牌推广的费用,这些都是事先就已经付出的“沉没成本”。即便价格战一周后终止,已经累计的这些支出也无法回收。头部玩家常用的预付卡、会员订阅和礼品卡,实则是一种“提前锁定现金流”的手段,用来对冲活动期的流动性压力。

👉现金流与供应链:短期补贴能否长久支持?

有品牌内部人士透露,一场为期四天的“0元首杯”活动,单品牌补贴资金就能达到数千万元;若要连续开展,需依靠预收款、母公司注资或供应商赊账等方式维持。这就形成了一个隐形的供应链金融生态:上游原料商为拿到大单,往往愿意延长账期;下游门店则迫切需要不断的现金回笼。大量资金在补贴链条中流动,稍有不慎就会出现断裂风险。

五、消费者行为:红利后面的“折扣疲劳”与信任危机

👉心理账户与即时满足感

“下单0元”带来的即时收获,让消费者在心理上获得了“交易快感”,但这种快感往往是短暂的。心理账户理论告诉我们,一旦大量免费体验形成,用户会在心里建立“低价预期”,对后续的任何小额付费都表现出更强的抵触。

👉羊毛党与复购率的反差

数据表明,超过90%的“0元试饮”用户会加入品牌会员体系,但实际转化为付费复购的比例却不足15%。绝大多数人只是把“薅羊毛”当成一次性游戏,活动一结束就回归原价市场。商家若想提高复购率,需在免费体验之外,增设切实有价值的会员权益、社群活动和个性化推荐。

👉社交传播的双刃剑

朋友圈和短视频大V的“薅羊毛攻略”固然能短期内吸引关注,但一旦退款、截单或配送延迟的负面体验增多,社交平台上抱怨声也会迅速蔓延,反而损害品牌口碑。如何把控体验质量,让每一次补贴都能成为正向传播,而不是负面炒作,这也是商家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六、风险与监管:不可忽视的食品安全与公平竞争警示

👉食品安全的隐形考验

“快”和“便宜”往往会侵蚀流程的标准化:原料替代、分杯环节简化、配送温控失效……一旦某个环节出问题,轻则口碑受损,重则引发食品安全事故。行业急需“一票制”溯源体系与第三方常态化抽检,确保补贴大战背后不牺牲产品质量。

👉社会成本与可持续发展

频繁的大规模补贴导致骑手超时配送压力增大、包装垃圾激增、能源消耗上升等社会外部成本也在增加。如果不加以约束,这场看似“利好消费者”的价格战,长期来看会让整个社会付出沉重代价。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联合出台“绿色配送”“最低价阈值”“信用分级” 等配套政策,引导行业理性回归。

七、EPQ选题推荐

👉“0元补贴”下的寡头价格博弈研究

研究内容:基于伯特兰与重复博弈模型,结合本次7月“0元”活动数据,分析头部品牌的动态定价策略及其对中小玩家的挤出效应

研究方法:收集美团、饿了么公开排行榜及第三方监测数据,构建博弈模型;辅以对品牌和平台运营人员的访谈。

👉外卖平台“二选一”协议的多边博弈与监管对策

研究内容:从平台、品牌和监管部门三方视角,评估排他性补贴协议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及潜在反垄断风险。

研究方法:梳理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案例分析与博弈论建模,提出政策建议。

👉“薅羊毛”行为的需求弹性与心理效应测量

研究内容:通过行为实验和问卷调查,量化不同补贴力度下的订单量变化、复购率及品牌信任度。

研究方法: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利用SPSS或R进行回归分析,并结合访谈获取质性洞察。

👉高补贴环境中的供应链风险与质量管理

研究内容:追踪补贴高峰期的原料采购、分杯操作与配送环节,评估食品安全与质量隐患,并提出优化对策。

研究方法:现场走访典型门店、供应商访谈、SWOT分析与流程图绘制。

👉“0元营销”模式的可持续性评价与政策建议

研究内容:从经济学与公共政策角度出发,对比行业总体成本—效益,评估补贴对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成本的综合影响,提出合理的最低补贴阈值和透明化机制。

研究方法:成本—效益分析、政策模拟、专家访谈与多目标决策分析。

八、结语

“0元奶茶”价格战,如同一场放大镜,将寡头博弈、平台规则、供应链风险、消费者心理都映得清晰可见。短期的流量与声量固然诱人,却难以支撑长期的健康发展。唯有在价格、品质、体验、运营四者之间找到平衡,让补贴成为“价值入口”而非“习惯陷阱”,茶饮行业才能真正走出内卷怪圈,开启价值共创的新篇章。

EPQ备考资料免费下载领取

为了满足同学们学习EPQ项目的需求,TD也推出了EPQ项目的课程,想要详细了解EPQ课程的同学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马甲微信进行咨询哦~